作者:沈绍功 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节选自《大国医讲了你才懂 》
现如今,养生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热门话题,不仅中老年人对预防保健如数家珍,能随口说出一些古今名方,好多年轻人也开始讲求科学饮食锻炼,将养生列入自己的日程安排之中,有点儿“全民养生”的感觉。
但是您可知道,很多人自以为是在养生,其实却是在“养病”。
举个例子您可能更好理解。
有个很受老百姓欢迎的养生节目,曾推出一款以薏米来祛湿健脾的食疗方,效果非常好。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喝了都有效,我就遇到过一个不适合的案例。
我的这位患者是个中年女性,她描述说自己最近经常胃胀,尤其是晚饭后更严重,时不时还头晕,大便稀。我看了看她的舌头,舌苔白而水滑,右手脾胃脉沉滑,这是脾胃虚寒,水湿停于胃。询问之后我得知,一个月前她婆婆看了这个养生节目的薏米食疗法,之后就每天熬薏米粥,这位女士心想婆婆难得这么疼自己,那就多喝点儿吧,但没想到婆婆的好意却适得其反。
其实薏米生用是偏寒凉的,这位女士本来就脾胃虚寒,吃了生薏米岂不是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我给她开了一剂苓桂术甘汤,并劝她暂时不要喝薏米粥,以后想喝也一定要用炒薏米,炒过的薏米就不会那么凉了。前两天有位中年男士来找我,进门一看架势就是位大老板,他说他的问题是觉得浑身没劲儿,最让他想不通的是吃了那么多补药,反而更难受了。高丽野山参、北海道海参、青海虫草、东北人参······补药吃遍了也没见一点儿好转。
我看他面色黄暗发黑,舌苔白腻,脉沉滑。这说明他的病并不是因为虚导致的,而是因为湿,中医讲“脾主肌肉”,湿阻碍了脾的运化,他自然会浑身没劲儿。
这位老板每天大酒大肉,再加上各种上好的补品,不仅没补进去,还对脾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脾运化无力就生湿,湿堆积起来又妨碍脾,最终成了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不仅会出现身重乏力,如果体内代谢废物排不出去,三高、脂肪肝也就找上门了。
这就是典型的补出病的例子。现代人普遍摄入营养过剩,还要用黄芪、枸杞子、阿胶等补气养血,却不知道自己的脾胃已经无法承担这么重的负荷。身体好不好其实不在于你吃了多少,而在于你消化和吸收了多少。药食同源是没错,但也要分清楚是否适合自己再下嘴。比如,秋季天干气燥,应该多吃梨和百合,但痰湿咳嗽的人一定不能多吃;阿胶养血,但脾胃虚弱的人容易滋腻碍胃,而且月经期间更不宜多服;黄芪补气,但气血不虚的人久服则容易上火。所以在制订自己的食疗法时,并不是说你看到了电视台、网上哪个方子,觉得适合自己就照搬使用,你最好能够咨询一下医生。其实只要你能“管住嘴、迈开腿”,疾病就会离你远远的。虽然我说“迈开腿”,但也不能过度运动。古人讲“生病起于过用”,我就见过不少因为运动过量而生病的案例,有因为汗出过多导致心悸气短的,有打羽毛球久了导致跟腱受损的,还有踢足球久了导致腰颈膝踝都有问题的……这样的例子层出 不穷。
《黄帝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大意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就是顺应四季,情绪平和,适度适量,不急不躁。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证生活规律,就一定能养出健康的体魄。最后,我要劝诫大家,一定不能道听途说地养生,更不能盲目地养生,否则很有可能会背道而驰,养出一身的病。
关注健康的朋友,欢迎关注本号,了解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