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可最为健康的却不过一碗粥

作者:中国家庭报 2017-07-04阅读:796次

粥,两个“弓”夹着一个“米”,是一种用水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稠糊状的食物。“米”指米粒,“弓”意为“张开”“扯大”。“米”与“二弓”联合起来表示“把米粒从左右两边同时扯大”。

中国人喝粥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半坡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用于煮粥的工具。粥的历史比饭更早,因在“甑”出现之前的“鬲、釜”型陶器只能用来煮流质食物。流质的主要原料是谷米,那就是“粥”。那时主、副食尚未分开烹制,故早期的粥很可能不是用单纯的谷物原料煮制的,极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菜粥、果粥、肉粥、鱼粥等。

粥是可以用来保命的

《周书》说“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引用遗文说“黄帝初教作糜”,糜就是粥。医学滥觞时期,粥曾经是一种重要的而且是主要的治病手段。《黄帝内经》有一篇《汤液醪醴论篇》,里面说“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必以稻米,炊之稻薪。”可见这里的汤液及醪醴都是用谷做的,汤液差不多就是我们所说的粥。

“上古作汤液,故为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这实际上是一个医疗手段的发展简史,只是《内经》用自己的历史观对其进行了一个归纳:上古汤液并不用来治病,因为那个时期人性质朴,根本就不会生病;中古时期,人们治疗疾病万全的方法就是靠粥。这恰可理解为,中国人在最早遇到疾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治疗方法就是粥,当今之世,也就是《内经》时期,则发展出了必齐(剂)、毒药、鑱石、针、艾等治疗手段。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许多种医书中,同样发现了粥膳治病的记载,比如服用高粱米粥治蛇伤;用加热的石块煮米粥内服,竟然可以治疗肛门瘙痒等。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述了很多米药合用的名方,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这些汤中都有粳米。《伤寒论》的桂枝汤服用法里面特别强调要啜粥,以助发汗。这些理论都与粥的饮用实践密不可分。此外,在“竹叶石膏汤”和“白虎汤”中加入粳米(东北米)熬成热粥,给病人服下,均可增强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并提升原来药物的药力功效。

唐朝孟诜曾作《食疗本草》一书,据甘肃敦煌石窟残卷本,此书中载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四方;昝殷的《食医心鉴》收录药粥方57首,并按中风、心腹冷痛、5种噎痛、7种淋痛等分为9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有治疗脚气病的谷皮糠粥,有温补阳气的羊骨粥,还有“去四肢风”的防风粥等。

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里列举了大量实际案例来说粥的医疗价值,并给出了差不多60种粥的功效及用途。黄云鹄所著的《粥谱》写进了247个粥方。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到了明清时期,粥作为医学当中的一个养生疗病的手段,已经非常丰富,深入人心。

记得小时候父亲给患者看病,当时患者突然发高烧,放血治疗后烧很快退了下去,但低热不断、口渴乏力、整晚的睡不着觉,而且心烦吃不下东西。父亲让我把墙角的扫把拿过来,揪下来上面的竹叶,淘洗干净后,让我去厨房取了一碗白米,然后一起放进了熬药的砂锅。我看着锅里又是米又是竹叶,十分不解,不过很神奇,第二天那个患者就神清气爽地出院了。后来我才知道,老爸用的是竹叶石膏汤,考虑到患者虚弱,所以才加了粳米。

其实粥不仅是药物,还是非常好的养生滋补食品。唐穆宗李恒特别欣赏白居易,于是赐予他防风粥。据冯贽《云仙杂记·防风粥》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也就是将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稀饭。“口香七日”当然是在夸张了,不过也说明这时候,人们已经把粥作为一种养生滋补的食品来对待了。

历史上,由于旱灾、水灾、虫灾以及战乱等导致粮食短缺的情况累有发生,赈灾首先要解决其饥馑,而供应粥食则是最为简捷的应急办法。

《南齐书·刘善明传》:刘善明家有积粟,因青州饥荒,躬身饘粥,开仓以救乡里,幸获全济。人名其家田曰“续命田”。《明史·蔡清传》引述林希元《荒政丛书》所载,嘉靖八年救荒“六急”之一为“垂死贫民急饘粥”。

明代耿橘《荒政要览·条议荒政煮粥》提到:荒年煮粥,全在官司处置有法,就村落散设粥厂。而《明史·王宗沐传》还详细列出“赈粥十事”。可见,关键时刻粥食是可以保命的。

喝粥还有这么多好处

中医讲“五谷为养”,养的是什么,就是后天本——脾胃。如何吃五谷,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成粥,所以,粥是调养脾胃的最好的食品。

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温度超过60摄氏度就会产生糊化作用,熬煮软熟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非常容易消化,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

增强食欲,补充体力:生病时食欲不振,清粥搭配一些色泽鲜艳又开胃的食物,例如梅干、甜姜、小菜等,既能促进食欲,又为虚弱的病人补充体力。

防止便秘:现代人饮食精致又缺乏运动,多有便秘症状。稀饭含有大量的水分,平日多喝粥,除能果腹止饥之外,还能为身体补充水分,有效防止便秘。

预防感冒:天冷时,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可以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能预防受寒感冒。

防止喉咙干涩:对于喉咙不适、发炎疼痛的人,温热的粥汁能滋润喉咙,有效缓解不适感。

延年益寿:喝粥可以延年益寿,五谷杂粮熬煮成粥,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素与膳食纤维,对于年长、牙齿松动的人或病人,多喝粥可防小病,更是保健养生的最佳良方。

这些名人爱喝粥

曹操就写过《苦寒行》“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以取薪,釜冰持作麋”。

《魏武遗令》还记载,曹操到半夜,身体感到不舒服,等到天亮便喝热粥取汗,汗出以后再服当归汤,曹操对粥的运用很是得法。

苏东坡也很爱粥,在给朋友的书帖中写道:“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生动表现了诗人采纳朋友建议,品尝了白米粥后肠胃舒适、神清气爽的感觉。

苏东坡在喝了豆浆中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豆浆粥后,写下了“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诗句,把喝粥捧上了天。

苏东坡在另一首诗中还写道“五日不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可见诗人对粥是何等的偏爱。

古代宫中食粥则是隆重的礼遇。那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宣帝,诏令儒生诵读《楚辞》时,“每一诵即与粥”。唐朝皇帝也以“防风粥”赐给文人学士,据说白居易有幸吃过,“食之口香七日”。关于帝王食粥也颇有逸趣:晋元康九年,惠帝司马衷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糜者,粥也。老百姓米都没有,何能吃粥。吃惯了肉糜的惠帝却说老百姓没米粥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一言而贻笑天下。

文/朱春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