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近日安徽淮北一广场上,挤满了前来“石疗”的大妈们,她们打着遮阳伞,躺在鹅卵石铺的地面上,进行三伏天“热疗”。她们认为通过身体接触太阳炙烤的鹅卵石,可以去除体内湿气,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不少网友调侃道:大妈们又将引领一种新潮流。那么,这种“石疗”方法真的能祛湿吗?
湿邪原因各不同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极易被湿邪侵袭,因此很多人都忙着祛湿。这种“石疗”方法虽然能给人局部温热的感觉,似乎可以将体内湿气蒸发,但实际上是起不到祛湿作用的。湿是中医六邪中的一种,六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湿气的产生中医认为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外因是人体感受外环境中的湿邪而生湿,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如浴池搓澡工、井下工作人员)可能会感受一些湿邪、寒邪、热邪、暑邪等,这些是外湿。
湿气很少单独存在,一般会与寒、热等邪气共同存在。还有一种是内湿,大多数城市人生活、工作条件较好,经常会接触到肥甘厚腻不易消化的食物,极易产生内湿,如长期吃肉,进食含油量较大的食物,偏爱甜食、饮料、小零食等,由此产生的湿气属于内湿中的实邪,结合体质属热的人,就会产生湿热,遇上体质属寒的人则会产生寒湿。
产生内湿的原因还有一个是脾虚,中医认为“脾虚则湿盛”,因为脾脏的功能之一是主运化水湿,脾脏能运化水湿,使水液运化正常不停滞于体内。脾虚则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停滞于体内就会形成湿气。
另外,许多种疾病也能导致脾虚,使体内湿邪不化,如肝淤情志不调会造成脾虚;长期郁闷的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久而久之也会使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障碍;性格比较内向或急躁的人肝气容易不舒,长期如此也会脾虚。
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长期脾虚的人又偏爱肥甘厚腻,其本身脾较虚,又常进食油腻食物,会让本身就虚弱的脾雪上加霜,进而加重体内水湿运化障碍;又因为“脾喜燥而恶湿”,加重的体内水湿反过来又会伤脾。如此反复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湿热或寒湿蕴藏于体内。
长期治疗才有效湿邪的特性是黏腻重滞,因此非常难祛除,再加上湿邪不会单独存在,常与热、寒、暑夹杂在一起,所以其治疗不会短期见效。一般的寒症、热症会短期见效,湿症则需要长期调治才能见好。
在祛湿之前一定要找到造成湿邪缠身的原因,对症治疗才能起到祛湿的效果。如辨清自身的湿气是内湿还是外湿,属于湿热还是寒湿。如果是因为外湿,像工作环境等,就要避开潮湿的环境。如果是内湿,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实证可能与饮食有关,需忌食肥甘厚腻、少吃甜食、少喝饮料,饮食要清淡。虚症如脾虚,就要健脾,山药、莲子都是不错的健脾食物,通过健脾增强运化水湿的能力,能帮助祛湿。此外,芳颜十八珍、玉米须也可以祛湿,可以酌情选用。
祛湿的方法
第一离不开饮食调理。内湿的产生跟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果进食后有腹胀感且食欲不振、便溏,叫先天素体脾虚,应少吃肥甘厚味,因为进食后运化不了容易形成积滞,导致痰湿中阻。
第二要运动。有些人进食量大却不爱运动、形体较胖,属于素体痰湿较盛。这类人要增强运动,将体内的食积消耗掉,防止产生痰湿。
第三如果是一时的脾虚、肺虚、肾虚导致湿重,有两种方案调整,即食疗与服药。食疗可选用健脾化湿的莲子、薏米、红小豆、白扁豆等,化痰祛湿的枇杷叶、桔梗、杏仁、荸荠等,利尿的金钱草、车前草、赤小豆等,对肾的水湿有好处。(将所有成分粉碎,放入清水煎服,每日1-2次。现在大家都很忙,没时间的可以去网上搜索百草芳颜,成分效果相同。)
如果食疗不起作用就需及时就医。
情志调节很重要门诊中还常见一种湿热较重的病人与饮酒有关,多见于男性,长期进食肥甘厚腻再加上大量饮酒,导致体内湿气较重,因此在进食清淡的同时,还要注意控制饮酒量。总的来说祛湿要做到饮食清淡,避免容易导致脾虚湿盛的食物;情志要保持舒畅,性格平和、开朗,这一点也很重要。另外,祛湿不能短期见效,要长期坚持治疗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湿气重的表现症状比较多样性,患者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科室进行诊治。当症状表现多样性时,建议患者挑最主要的病症看相应的科室,也就是说哪种症状表现得最频繁,最令人痛苦,或是持续时间最长就选择哪个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