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进入老年社会,老有所依、老有所医的现实难题正在中国一而再上演。借用《当我年老时》纪录片片头的一句话,改了俩字:行走在生命的最后旅程,如何面对自己的健康?他们的寻诊故事,也将是我们的故事。】
数年未见的陆(右)、关两位教授。骆永红摄
六月的一天,数年没见面的陆、关两位教授在名德平衡针灸工作室碰面了。
两位都是当前国内青少年教育领域最著名的教育家,关教授送我一本《养成好习惯学习好方法》,马上被家有幼子的针友郝如获至宝地借阅。而多年担任高校主要领导的陆教授时常出现在电视银屏上,那天被前来针灸的央视栏目制片人王、编导郝一眼认出:我们栏目做过你的采访。
实际上把两位教授放在一起写不是因为都是教育家或者都是我的患者,而是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知识型老人的健康问题。准确说,和该年龄段老人(70岁)普遍注重养生不同,他们没有给自己身体休憩以及修复的时间,从而健康问题会更多缠绕他们。
从一个医者角度,我不赞成这种以消耗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繁忙。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被张三或李四替代,无论职位还是岗位,只有病痛自知,无人可代。
“把出差的时间从一周一回降为一个月一回”,这是在给关教授治疗七八次后我提的要求,一个疗程后,他答复我,已经改了,一个月出去一次。起因源自关老反馈信息称,针灸后效果不太好,几天来腰痛有加剧。理论上这种情况不会出现,返病期已过,不受寒不受力的情况下,只会逐渐恢复。细问,他陪国务委员一同去云南考察讲学回来后,腰痛加剧。而此前,每周都出去讲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而言,长期奔波势必加重负担,没有适当休息何谈修复。
关老接受针灸。鲍金萍摄
而陆教授更甚,一年九十个航班以上,二十六万公里的航程,使她笑自己“我要么在飞,要么在飞的路上”。她已经意识到这么高强度的运转对自己身体的压力。于是她在朋友圈发了这一条,“说好了的六月份歇着、检查身体、看病的。”但是,歇着、看病的标题下,却接着这样一大串安排。
结果——
13号,中志联课
14号,学校夜函大课
15号,团中央和研究生会
16、17号,厦门海峡两岸论坛
19、20号,郑州课
21号,学校轮训课
然后是毕业典礼、毕业生活动,开题答辩会
然后四川项目
然后就七月了。。。
这还是拒绝了很多很多邀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