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阅读,收藏并转发!
承淡安先生是一个医术高超的针灸临床大家和实验针灸的开拓者。1954年在南京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后,更是在临床上开展经络治疗的实验研究。并从临床角度,总结了经络客观存在的3个方面的理由。
首先,从感传径路来证明。
他在临床反复实践中发现,在腹部针刺气海、关元等穴,被针者多数觉有直线样的酸麻感觉,直达到阴茎或耻骨联合部,也有的感到直上颈窝;
而在背部正中线方面,如大椎、陶道、至阳等穴针刺,多数是一直向下感传;
在它两旁的膀胱经线取穴,也有一直向下的感传,等等。
像这样的感传,用神经是无法解释的,但符合古人关于经络的描述。
其次,从治疗效果来说。先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经常针刺手掌部的合谷穴能治疗三叉神经第3支的下颌齿痛
足背部的内庭穴能够治疗三叉神经第2支的上颌齿痛
足小趾的至阴穴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的头目痛
而拇指端的少商穴与足踝下的照海穴能够治疗咽头不同性质的炎性反应
这些远距离的治疗方法,有时竟如鼓应桴,迅速收效,几乎针刺还没有完毕而病痛就已经消失。这些例子也都是难以用神经的联系去理解的,可是直接用古人的经络的通路和经络的病态去理解,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当的结论。
第三,从经络或经穴的特定部位与病变的关系来说。承淡安先生经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
内脏之异常,如胃病、胆石痛、肠疝痛等,在背部特定腧穴上(与内脏相连的腧穴),可以找出膨肿硬结或陷凹或伴有压痛点的病变影响;
而在这些部位进行针或灸,可以使内脏病苦消失。
而当沿着腹直肌而引起的腹痛,可以在梁丘穴用指压,也能够缓解其痛势(梁丘为胃经的郄穴);
神经性耳聋或耳痛,在肾经原穴太溪针刺,可以得到效果。
这些是承先生在经络之研究上的经验。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论证,先生总结道:从有机体的一部与远隔部的病灶和病理具有相关性的关系上来说,这 种关系可以看作是经络的走向研究发现,古人用“经脉”“络脉”表述了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的相关联系是通过“脉”的介导实现的。经络也因此被表述为内脏与体表相关性、脏腑与器官之间的相关性等命题。
欢迎关注中医骨科笔记公众号~:
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