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竹马灸
灸法之一。或称骑竹马灸法。是让病人骑跨于竹杠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具有消瘀散结、解毒生肌,通络止痛的效果。多应用于外科病症,治疗多种疮疡。
是让病人骑跨于竹杠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本法首见于宋代《卫济宝书》,称:“骑竹马量灸法”。记载本法较为全面而详细者,当属宋代孙炬卿重刊同代闻人耆年所撰的《备急灸法》一书。其后历代针灸、外科等医籍多有收载,名称大同小异,或称“骑竹马法”,或称“竹马灸”,或称“骑竹马灸穴法”等。本法具有消淤散结、解毒生肌、通络止痛等功效,多应用于外科病症,可治多种疮疡。据《备急灸法》所载,本法应用于疮疡疾患“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功,累试累验”。
隔核桃眼睛灸
隔核桃壳灸又称隔核桃壳眼镜灸。取核桃1个,从中线处劈开,去仁,取壳(壳有裂纹者不可用)备用。用细铁丝制成一副眼镜形(或准备无镜片空眼镜框架1副),外用医用胶布缠紧,便于隔热,以防烫伤皮肤。镜框的外方再用钢丝向内弯一个钩形,长和高均约2厘米,以备施灸时插艾卷用。灸治前先将核桃壳放于菊花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套在镜框上,插上艾卷长约1.5厘米,点燃后戴在患眼上施灸。
苇管器灸
苇管器灸是使艾烟经细管进入耳道的一种灸治方法。该法在唐•《千金要方》,明•《针灸大成》,清•《针灸集成》均有记载,并沿用至今。
一种是一节形苇管灸器,其苇管口径为0.4~0.6cm,长5~6cm,苇管的一端制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便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是两节形苇管灸器,放艾绒段,口径为o.8~lcm,做成鸭嘴形,长4cm,插入耳道段,口径较细,直径为O.5~0.6cm,长3cm,该段插入放艾绒端口内,连接成灸器,因而得名。插入耳道端用胶布固定,以备施灸用。
施灸时将半个花生米大的一撮细艾绒,放在灸器的半个鸭嘴处,用线香点燃后,用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耳部有温热感。灸完1壮,再换1壮,每次灸3~9壮。10次为1疗程。
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灸疗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