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晓川
刘主席的观点世针联刘主席讲:“疗效是任何一种医学发展的出发点于与落脚点,也是针灸能数千年不衰的根本所在。当代,如何用高质量证据来展示针灸疗效,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微观政策导向成了唯一不错,找证据是共识,从微观入手已经做了六十年,结果见仁见智。针灸本来是从宏观而来,打一个比方,研究海啸,可以从水分子结构入手么?打破这个瓶颈的方向,在宏观。而我们现在政策导向的只有微观,忽略宏观的研究方法。
先搞好继承,再谈发展传统古针灸以“气”为核心,针灸科研,要考虑从能量水平,而不是有形的水平。目前此方面技术已经成熟,但研究思路仍然跟不上,所以针灸科研严重滞后。
总之,针灸科研,要充分尊重中医本身的规律,尊重中医“由道而术”的来源,尊重阴阳五行理论体系,先搞好继承,再谈发展,别无它路。研究海啸,首先要研究的是“风”(气),而不是水分子结构(形)。
由道而术,“气”为核心中医理论体系是“由道而术”的本体论方式、既顶层设计思路而来,需要支持,不需要创新。所谓发展,只能在技术层面。犹如一个优美的建筑,内部可以装修得更精美,但建筑主体框架不能改变。
即使是技术层面,也不是越是现代的,就是越好的。古中医以“气”为核心的思路所设计的技术,疗效上有绝对的优越性,目前也面临发掘不足,创新有余的局面。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技术。以形为指导的技术,与以气为主导的技术,环节一定不同,治疗范围与疗效也一定不同。与西医相比,中医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从“气”入手的治疗,而不是从形入手的治疗。
煌普:两千年前中医微观研究《汉书·王莽传》记载,东郡太守翟义造反事败,被诛连三族,而逃脱的余党王孙庆则于公元16年被捕。王莽下令作活体解剖,“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始络,云可以治病。”这是史上有明确记载的首次寻找经络实体的微观研究,但仅发现血管、脏器,未见经络和气。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一群人在微观里寻找中医的答案。
相关阅读针灸治病机制的两种研究思路
煌普诊籍周报(第6期):中医调气,上可调神,下可调形
论中西医关系(七):中医出路在经典,话语权在大数据
潘晓川,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建立者、研究者、实践者与推广者,知名经典中医独立学者。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立论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天道易经、中医典籍,是张仲景伤寒论体系之后唯一自圆其说且道术并行中医体系。理论哲学环节为“天道易经”。临床技术环节包含“针灵”、“艾魂”、“药精”以及“琴神”,分别为平脉针法、平脉灸法、平脉药法以及平脉五音。
煌普中医,煌普中医是一家以经典中医推广、教学、研发为核心业务的机构。煌普,愿为经典中医复兴之路铺路人!(应用商店搜索APP:煌普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