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疼痛的针灸治疗医案

作者:传承中医 2018-01-12阅读:2793次

背部疼痛的针灸治疗医案

导读:背痛,属中医“痹症”范畴,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气乘虚侵袭机体,致气血瘀滞而发。治疗中应驱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本文作者用针灸结合艾灸箱透灸法治达到透灸法达到温通、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气血作用,起到很好的疗效。

临床案例

患者,女,56岁,于2015年3月19日来诊。

主诉:背部疼痛,怕冷2年,加重2个月。

病史:患者两年前因吹空调后,背部发凉且疼痛,怕风,常自觉有冷风从后颈部进入背部,似有“大石头压在背部”的感觉。平时在家用暖宝宝热敷以缓解疼痛。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遂来我科就诊。

刻诊:患者着厚衣,精神萎靡,呈痛苦面容,背部发凉怕冷且痛,呈钝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背痛(寒凝血瘀型)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通经。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身柱、神道、至阳。

操作方法:穴区皮肤用75% 酒精消毒,选用直径为0.30 mm毫针,肺俞、心俞、膈俞向内斜刺25 m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身柱、神道、至阳向上斜刺25 mm,得气后行补法。留针的同时用艾灸箱透灸法:把6段(每段长约3 cm)艾条两端点燃后,分上下两层均匀摆放并固定于灸箱(安全环保灸箱专利号:ZL200720092865.0)内,每层放置3段。将灸箱平稳放置于背部针刺部位,将灸箱顶盖打开约1.5 cm,控制箱内进氧量与火力,用5块(每块滤布尺寸:75 cm×75 cm)滤布覆盖在灸箱顶部及箱体四周,以灸箱顶部冒出少量的、柔和清白烟为度,透灸时间为28-32min,灸箱内温度控制在43-45℃。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第1次透灸过程中,患者自觉有沉重感由背部表面向胸腔内透达,施灸结束后,自觉背部发凉,温热感不明显,施灸部位出现大面积红白相间的花斑,花斑色泽较深。

第二天来诊时患者诉昨晚背部疼痛感减弱,睡眠有改善。又连续治疗,第三次施灸时,患者背部沉重感消失,出现酸胀感,整个施灸过程中温热感增强,并逐渐向胸腔及腹腔透达,起灸后凉感减弱,花斑范围缩小、色泽变浅,背部微微汗出。第5次施灸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胸部、腹部及额头有汗出,背部花斑范围明显缩小、色泽明显减弱,施灸部位皮肤均匀潮红,灸后背部温热感保留较长时间,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嘱其平时注意保暖,遂不复诊。两个月后电话随访,无复发。

按语:背痛,属中医“痹症”范畴,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气乘虚侵袭机体,致气血瘀滞而发。《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气滞则血瘀发为疼痛。本案例中患者感受寒邪,寒气由卫表侵入至经,体内阳气耗损,经络气血凝滞,出现背痛、怕冷的症状。取穴方面,肺俞、心俞、膈俞为膀胱经腧穴,肺俞为肺之背俞穴,肺为华盖,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寒邪侵袭的作用,针灸之可宣肺理气;心俞为心之背俞穴,心主血脉,主全身的血液运行,可宽胸理气,振奋心阳;膈俞为八会穴中之血会,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柱,神道,至阳为督脉穴位,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针灸之可振奋阳气以驱寒。在治法上主要应用透灸法,透灸法因其透达、温通之力更强,能够充分发挥艾灸的疗效,灸后出现的花斑是透灸后机体特有的反应。本案中患者首次灸后背部皮肤出现大面积花斑,是由于感受寒邪,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营卫不和的表现,经过应用透灸法持续治疗后,机体营卫调和,经络气血疏通,花斑自行减弱或消失,施灸部位呈现均匀的潮红、汗出。现代研究表明,艾灸的效应主要是通过其燃烧时产生的近红外辐射实现的,近红外波长短、穿透力强,能渗透至机体深层组织,被机体吸收,发挥治疗作用,透灸法可有效的发挥这种温通、透达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疾病速愈。

✦文章来源:《中国针灸杂志》,作者:陈岩,高希言,王栋斌(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46)

背部疼痛的针灸治疗医案背部疼痛的针灸治疗医案背部疼痛的针灸治疗医案背部疼痛的针灸治疗医案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医针灸医案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