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接到不少医师朋友或是师弟妹门的来讯:『苏医师、苏师兄为什么我照您说的穴位扎针,怎么都没效果呢?』我相信很多同学有过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当各位在大4~5实习见习的时候,看到带教老师、教授扎著个穴位效果很好,自己也是按照教授的处方扎,为何没看到效果呢?其实你们的穴位是选的不错,但就是扎错了,何谓扎错?我常常会问我带教的实习生,今天我要扎一个关元穴,你们怎么取?
1 定穴的重要性我相信大家学过针灸学的一定可以很快速告诉我肚脐下三寸这个答案,确实依照教科书的写法,是这样取穴的,不过你怎么去定位呢?这时我带的实习生里面,十个有七个以上都是直接用手四只放上去,说这就是3寸呀,另外有三个靠著传说中的眼力,一眼望去手指就点在肚子上说这里就是,每每遇到这样的状况时,我都说你们都很厉害,皆下来你们看我找一次穴位,
我将手沿著正中线往脐下寻按,直到碰触到骨面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曲骨穴,你们都知道曲骨是脐下5寸对吧,那我从肚脐到曲骨取二等分法的距离,因该是2.5寸,距离刚刚我提问的关元穴只有半寸的距离,我现在把这个点标出来,你们用你们刚刚找到关元穴对比一下我现在点到的位置看看差的多远!
结果如各位同学所猜想的一样,这些实习生找出来的和我定出来的位置差异很大,没错关元确实是在肚脐下3寸,而曲骨是肚脐下5寸,但我在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很多人的肚脐到曲骨的距离个体差异是最大的,因此绝对不要依照认知上的肚脐下3寸的观念直观去找关元,必须先定位好曲骨的位置,在依据曲骨和肚脐的距离均分五等分,才能准确的定位出关元的位置;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天枢穴是肚脐旁开2寸,说的专业一点是正中线旁开2寸,于脐平齐,但是这2寸怎么取?我们找遍很多经络定位图,但是却没看到肚脐到腰部两侧的一个参照距离,而很多学生、针灸医师,也都是靠著所谓的眼力目侧一下距离肚脐的距离就下针,但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我们仔细看看经络图在骨度分寸有提到两乳中穴距离8寸,各为正中线旁开4寸,而我们平脐的大横穴也是距脐4寸,因此我都会教导我的学生,因确认患者乳中的位置,向下做延伸线到平脐的位置,此就是骨度分寸出来的4寸,二等分法取得2寸的定位,才是天枢穴。
这就是骨度分寸法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在很多从事针灸的医师都很少采用骨度分寸去精准定位,而是用眼睛一看就下针,固然有经验的医师会直接凭经验定穴,但我常常和所有学生说过,每个患者都有其个体差异性,对待每一个患者每一次就诊,要视同初诊来看到,不能因为你对这病很熟悉,就直接依照经验来做诊断治疗,无论对这个病症多熟悉,仍须细心检查一次,视同第一次就诊的患者,保持对医疗的严谨性,穴位没定位准确,自然一样都是关元穴,一样的病人你得效果不好,他的效果好,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了。
2 取穴体位的重要性刚刚已经给大家点出了为何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定穴准确,这也是大家常犯的错误,现在我要提到的另一个关键点,我相信之前上过我课的同学因该记得董氏奇穴在治疗腰痛的一个很好用的穴组,就是我们七七部位的正筋正宗正士,
至于定位,我就不赘述,我教董氏奇穴的时候,常会用不少时间讲解三正穴组的应用,也很多人听我说了在单位使用,但有些效果好有些效果差是什么因素呢?我记得我以前学生时代在医院实习,一个患者也是急性腰扭伤就诊,当时我的主任让我给这患者治疗,而我手边刚好有病人要治疗,忙不开,于是让我一个同学(他也是学过董针的)让他给患者扎上三正穴组,过了半小时,我忙完了过去看看这名患者,患者这时已出完针,我问他状况改善如何?他说还是很痛,这时我就疑惑了因该会有改善,于是问了我同学是怎么针的,他说就让患者趴著针灸,当我同学这么说时,我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我转过身,告诉患者,还需再扎一次,于是我便让我同学在同样的针孔上再次入针,唯一的不同处,是我让患者站著扎,结果一样让我同学施针行针,30分钟后出针,患者已无腰痛,我同学很好奇问我为什么,一样的穴位和行针手法,怎么效果会差这么多,我告诉他,很多人就算穴位一样,但是体位不一样会严重影响效果的,为何取穴体位这么重要呢,不只是单纯的仰卧位、侧卧位等等。
我以已故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的一个医案为例,有个女性患者,到贺老诊所就诊时一瘸一拐,疼痛严重,主诉不知为何右腿疼痛,疼痛直往脚下串,开始只是抬腿困难,后来腰也开始酸了,最后,只要稍一用力,或变换一下姿势,就感到腰胯痛,于是贺老给患者针次伏兔穴,但不一样的是,贺老让患者用跪著的姿势,起针后,女患者感觉腰腿轻松,先后治疗五次已痊愈。
我相信很多同学一般说要针伏兔穴,基本上全部都取仰卧位的,为何贺老要采用跪取的姿势呢?我猜同学都会告诉我,这是贺老的独门招式,或是这是经验,但大家都错了,只要有认真研读针灸古书的同学,不难发现,跪著针伏兔,早已在《针灸大成》提出,《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这里不就充分说明了,伏兔在大成里记载的,是正跪坐而取之,贺老是熟读针灸医书,才用此法治之,这资料亦有记载在贺老的书上,另外高式国着的《针灸穴位名解》提出: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故穴名伏兔。从上述的医案及记载中,各位同学因该不难领略到用穴体位的重要性。
经过刚刚讲的这两个要点,各位同学试著回想,你在临床上是否也出现我说到的这些的问题,其实很多人说针灸也有不传之秘,其秘在何处?穴位吗?针扎上了,你把位置记下来,也能去扎,这个是藏不住的;有人说秘在真刺手法吗?我想信我在做补泻手法时,一些认真的同学也能看出我在做什么,这也是藏不住的;既然这些都是藏不住的,为何还会出现许多什么秘传秘法呢?董氏奇穴秘吗?书店上书架上就能找到。所以我常告诉大家,不要去追求什么秘法,这个只会忘本,我们的根还是来自于灵枢、甲乙、奇经八脉考等等,熟读这些,并把基本功练好,其技术已足够,国医大师贺普仁的一针一得,也是善用传统经穴,国医大师吕景山的对穴也是来自大家熟系的经穴,从两位老前辈的教诲中,真正指导我们辨证论治,不外乎我们熟知的四大经典。
3 针刺手感我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有疑问,如果我们遵照了四大经典的思路辨证许穴,也依照苏医师您说的两个针刺的要点,但还没有效果,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皆下来要讲的第三个要点--针刺手感。
我看过很多医师,施针后,做了简易的行针手法,确认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针感及结束,有些在医院内的医师会采用电针,初步看起来,程序上好似没问题,大家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也是这样学习的,但各位似乎是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还记得再读黄帝内经的时候《素问·九针十二原》指出:"粗守形,上守神","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这几句话吗?以及在《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到的:"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这些讲的都是讲调守气、守神、侯气的功夫,我试问今天在座的三百多位,你们在临床上有做到守神、侯气的功夫?针刺入后,有谁认认真真的感受手下的气感?我看了很多人都是针入后就直接做行针催气手法,然后问患者酸不酸、胀不胀,患者说有,就不再做任何处理或是直接上了电针,请问大家,你们这样的作法符合上内经上的哪一点呢?我们在《灵枢·小针解》也学过:"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于《针灸大成》也提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
我讲到这里,各位在临床工作的医师们,想想你们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有多久没有好好潜下心来做侯气的功夫,各位同学你们学了之后有去好好体会针下从候气到得气的变化吗?我认为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针灸不传之秘,但这些根本不是不传之秘,这些古人都有记载下来,但后世却鲜有力践者,这也是为何现在人用传统针刺疗效无法出现显著的一个原因。
我举一个例子,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工作的时候,有位住院医师,因风寒感冒两日,出现恶寒、发热、头晕、无汗出,脉浮,苔薄白,小便清长,纳眠可,因为正在值班也不好请假,刚好我到该科室去会诊,于是住院医师问我可否帮忙治疗,我想著刚好我也做完会诊工作,遂给他看了一下,判断为风寒束表证,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于是我取出一根针,嘱其坐立位,直取外关一穴,用以疏风解表,针下后,手不离针,不提插不捻转,静心侯气,略约半刻钟及感觉针下忽觉一股阻力,针柄有些许凉意,临床上我称之为邪气,侯到此邪气立即采用提插泻法,寓意将邪气泻出,经行泻法约1分钟后,该住院医师表示已无恶寒发热也无头晕,感觉恢复到发病前,直说苏医师您厉害,我还没看过哪个针灸科医师会这样抓著针不放的,我微笑告知,不是我厉害,这种方式古书上早已记载,我只是实践古人用过之法罢了。从这个小小案例,即可得知侯气这一门功夫的重要性,我只是用了大家都会的外关穴,补泻手法也只是最简单的提插泻法,我相信这个方式在座所有人都会用,但其效果的落差就是在于这侯气,这时我也相信大家会说,不过就是外感,我也能扎几针就能治好,我刮个痧也能治好,是的我知道大家都各有其技,我也从未说其他技术是不好,但我更在乎的是传统的技术还有几个人可以继续守著,读在多书上记载在多得气的手感,不如自己体会一次针下的气感。
4.逐渐消逝的技术为何我把今天的主题定为论针道~逐渐消逝的技术,但是我从开始和大家讲课到现在似乎没提到什么重要的技术,只说了定位、体位、针感,这些我都会呀,我在本科二、三年级就学过了,没错这都是你们学过的,但为何我还要再提呢,各位这就是我今天题目提出的,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你们都会,但你们都没再做,这就是逐渐消失的技术,我刚初学医的时候,总和大家想的一样,想学一门技术,但是老师不肯教,或是不会全教,怕我们学成后另起门户,出现教会徒儿饿死师父的现象,相信在场的几位医师前辈们你们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随著自己临床时间久,带教的学生越来越多,逐渐发现很多时候我想教,但是学生不受教或是不愿意学,为什么?因为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老师教的我都会,正就是因为这样的态度和观念,致使我们为人师不会教全,一个自大不愿意虚心学习的学生,有那个老师会把毕生绝技传授之,各位还在学的同学们,当你们在临床实习时,心中想著,这个老师教的我都会,我干嘛还听,你们的态度虽然在没说出口,但是你们的学习态度老师都看在眼里,有这样的态度,你认为那个老师还愿意教你,学习是互相的,古语:『满招损,谦受益』。
我一直很感慨,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医疗技术逐渐消失,并不是说这个方式跟不上时代或是技术不好被淘汰掉的,而是现在人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利润,而没看的更远,才导致一个技术不再流传,比方来说,以前我的一个远亲是六代接骨师,亦是现在的骨伤科医师,小至简单扭伤,大至开放性骨折,部分的粉碎性骨折都能治疗,我小时候亦曾见过其技术,一位患者因为与人斗殴,导致腿部股骨开放性骨折,因为当时要送去较大的医疗机构需要1-2小时的车程,而我的远亲是当地出名的接骨跌打师,只见他拿了一瓶酒朝伤口一倒,稍微冲洗并用纱布清除伤口上的杂物,双手抓著患肢上下端,让患者嘴里咬著一块步,然后一只手用力往后一扯,另一手一个顿力重压,随著患者一叫,断骨以入肉,此时他在用手在肌肉上摸索一下,一个拧转,就告诉患者和家属,骨头接回去了,接下来这几天上些草药膏,在床上静养1个半月,基本上可以活动自如,后来患者1个半月后确实能活动自如,为了放心起见去了医院做X检查, 医院的医师直呼厉害,断骨接的比打钢钉还要好,骨头也长得很好,但后来我长大学医后,想起这位远亲,想去和他学习医术,但后来得知他已经去世,更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儿女无一继承他的医术,他收的徒弟,也只学了一半的功夫,因为过程太累就跑去学其他的,从此这一传承了六代的接骨技术消失在历史的洪流,我知道后其实痛心疾首。
我常和学生说,你们来跟诊和我学习,一般的记录下我针的穴位,能得到我的皮,仔细观察的学生能学会我定穴的方式,只能得到我的肉,厉害学生的可以从我的手法上看出技巧,终只能得到我的骨,只有能潜下心平日就去感受针下气感,并能察觉其变化的,才能得到我的髓,
我和很多人也提过董氏奇穴六百多穴,胡师将其增加至上千穴,但常用的不到百穴,一位针灸名医也谈到,传统针刺正经三百六十五穴,临床常用者不过百来,熟悉这百来穴,治病足以显示针灸其技术不在于奇穴多寡,亦不在于针数多,谨守先贤之书,潜心学习,好好掌握才是成为大医的不二法门,当然现代技术推陈出新,我也从没阻止任何一个人去学习,我自己也学习过小针刀、银质针、脐针、浮针等近代的技术,在临床上确实也其独特的疗效,但我也提到,学习新的技术下,也不能忘本,不能因此忽略了针灸最本身的精神,虽然学习的过程很慢长,但是一旦潜心学习,学完之后,并将其传承下去,承续祖国医学的文化才是我们万千中医人的本务!
作者:苏菲德
编辑: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