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典处方又来了,欢迎阅读,收藏并转发!
利水消肿方《针灸大全》
【处方】水分、气海
水分
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
气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功用】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肾气虚、气化失职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操作】水分、气海各灸2壮,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方义】水分,又称分水,中守,为任经腧穴,内与小肠相应,故本穴善于治疗水病,具有运脾土,利水湿,消水肿之功;气海为生气之海,偏于益气补虚,温养胞脉;水分利水以治标实,气海补元气以治本虚,虚实相顾,标本同治。
清热除邪方《针灸大全》
【处方】照海、水沟、合谷、足三里、临泣、曲池、三阴交
照海
别名阴蹻。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本干,及胫后动、静脉。
水沟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与中三分交点处。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上唇动、静脉。
谷穴
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足三里穴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输(木)穴。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和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跖骨背动、静脉。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另说:“在内踝上八寸”(《千金要方》):“在内踝上一寸”(《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
【功用】利水消肿、清热除邪
【主治】四肢面目浮肿、大热不退
【操作】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方中水沟穴可向上斜刺0. 5~1寸,7次为1疗程。
【方义】照海,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阴跷脉之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故为滋养肝肾,补益阴液之要穴,主治喉风闭塞,阴挺,失眠等;照海是阴跷脉之起穴,为阴跷脉所生,伴足少阴经上行,过阴部,主一身之阴气,能滋肾阴而调经血。水沟,又名人中,为督脉之脑穴,为治疗中风、昏迷、晕厥、中暑等急危重症之要穴。《扁鹊新书》云:“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元。”故能固摄肾气,调理经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之交会穴,能健脾利湿,调经统血,疏肝行气,和营藏血,助肾益气,滋阴养血。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之原穴,可以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又是胃之下合穴,能强胃健脾,补益后天之本。临泣,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可疏肝熄风,化痰消肿,为其经络之气上下,出入之所,主病体重节痛。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手阳明经经脉之气所入之处,具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的作用。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肝、脾、肾三阴经在此交会,能够健脾统血,疏肝藏血,益肾理胞。诸穴配伍,可以利水消肿、清热除邪。治疗四肢面目浮肿、大热不退。
欢迎关注中医骨科笔记公众号~:
请关注后点击楼下传送门,那里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内容:
传送门:
中医骨科笔记总目录<=====这个是可以点击的福利
友情提示:文中引用医案、方剂素材来源于“中医智库”APP,希望获得更多名家医案,方解,请进入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中医智库”下载。
腧穴美图来自于“神黄中医百科”欢迎查找使用!做中医人好用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