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气塞是胸痹
胸中气塞、胸痹即西医的心绞痛。痹,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气闭”,是塞而不通畅的意思。所以对“胸痹”的理解我们首先应该是以“胸中气塞”为主要症状表现。
胸中为清旷之地,心肺同居,从解剖上看,则更为复杂。胸中若痞塞不通,就可影响心肺功能,肺气不通调就可致“短气”,心脉闭塞可致“心痛”“胸背痛”“心痛彻背”。这个“胸中气塞”就是胸中不空旷而觉得有物堵塞,气不顺畅,甚至呼吸困难,总想深吸一口气来缓解胸中苦闷的感觉,“心痛”是胸痹更进一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我们从《金匮要略》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的标题便可窥得仲景的用意。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都有“胸中气塞”之意。故窃以为“胸中气塞”是胸痹主证。这个从症状上来看,应是心肺的功能障碍。
因以栝蒌薤白类方化裁治冠心病有奇验,因此现在有观点认为“胸痹”就是以胸痛、心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狭义地囊括为心脏血管病变,似乎成了定论,这样就缩小了“胸痹”病的范围。
论虚实阴阳以定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何任先生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认为“与胸痹之阳虚邪闭短气证不同”,与“夫脉当取太过不急,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相鉴别虚实。窃以为这个虚实,仲景本意应是从疾病的正反两个方面来说的,“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期阴弦故也”,若无阴乘阳位,虽有阳气之虚,也无“胸痹、心痛”。祛邪为首要,故栝蒌类方旨在散阴霾之邪,复胸中之旷野。“平人”就是平素无病之人,“短气不足以息”,自然就是呼吸不够用,所谓“实也”,应是“邪气甚则实”之实,是啥邪?胸中空旷不容异物,有痰浊水饮就可为邪。“胸中气塞可以是个症状,若加以“喘息咳唾,胸背痛”“心痛彻背”,就可以是转化成为病因了。解除“胸中气塞”,复胸中虚空之性,是为治“胸痹”证的切要点。
“胸痹,心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尤在泾曰:“二方皆下气散结之剂,而有甘淡苦辛之异,亦在酌其强弱而用之”。茯苓杏仁甘草汤化饮宣肺,饮去则气顺,若有积气,橘枳姜汤理气散结,气行则痹通。茯苓杏仁甘草汤即为治胸痹的方。当然,这些从文字上的推断只是在臆测仲景的本意,证之临床,凡“胸中气塞”者,从胸痹论治即可。
拟宣肃肺气,化饮利气为治
蔡某,男,37岁,于半年前淋雨感冒后遗留下一个胸闷的毛病。老是觉得气不够用,常做深呼吸状以解胸闷之苦,下气力劳作出汗后,这个胸闷会缓解一时。拍胸片,做CT并无实质病变,欲行支气管镜检查而拒绝。做支气管炎治疗而无效,诊于多个中医视为气虚,行补气之剂,胸复更闷,另加心下饱胀,便经常做扩胸运动,捶打胸部以缓解。诊双手脉缓滑有力,无一丝气虚之象,喉中似有痰而咳之不出,若饮热汤熏蒸,用力咳嗽,出一口痰则胸中即刻顺畅一会儿,看舌无异,胃纳二便如常,依症状表现断为胸痹。拟宣肃肺气,化饮利气为治。
出方:
杏仁(打破)15克,茯苓(打碎)30克,甘草10克,瓜蒌皮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紫菀10克,生姜半两为引。
吃5剂病瘥一半,再5剂病若失。据此例以说明,勿论痰、咳、喘、心胸疼痛等病症,见“胸中气塞,短气”,即可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见证加味可也。
中医针灸参考
《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主骨所生病者,……烦心、心痛。”少阴为枢,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则病。
曾有崔某, 男54,患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数年。服药未获明显改善,故要求针刺。查脉浮弦沉涩,两尺微弱,舌淡暗,苔白滑。
援物比类:取肾原太溪,以调坎中之阴阳,使水火既济,间日一次,共针十次;愈一载,仍未发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