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基因检测成为“祖传秘方”,消费级市场创业想得美(一)

作者:五个达不溜 2017-06-27阅读:706次

这是一项依托知识和技术突破方能从实验室走向普通民众的“黑科技”。这也就决定了,基因检测的商业化无法像电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那样靠钱就能快速砸出一个市场。

最近,身边一个朋友买了一家基因检测公司的产品,想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疾病风险。接着往下聊,越说越玄乎,大有“老军医”、“祖传秘方”之神奇。

谨防基因检测成为“祖传秘方”,消费级市场创业想得美(一)

围绕基因检测的创业市场兴起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情,尤其是在2016年,多家公司拿到了天使轮和A轮融资,成为资本寒冬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但是时至今日,大部分市场玩家并未拿出一个像样的产品。

简单来说,基因检测的发展路径犹如计算机。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进入千家万户,差不多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而人类基因组草图2000年才绘制完成,至今不过17年。因此,这是一项依托知识和技术突破方能从实验室走向普通民众的“黑科技”。这也就决定了,基因检测的商业化无法像电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那样靠钱就能快速砸出一个市场。

实验室产品商业化、普及化,当然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基因也不例外。作为上个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科学家代表,汪建创立了华大基因,从市场的角度推动基因检测的应用,据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即将登陆创业板。资本市场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基因检测商业化、普及化的一种肯定。

但本文要讨论的并不是华大基因这样的公司,而是基因检测的另一股商业力量。

从适用领域和国家管理维度,可以将目前的基因检测公司分为两类:

第一类,用于医疗疾病检测,由卫计委和食药监总局管理和审核,通过医院等医疗机构为用户提供服务,比如华大基因。该领域的商业化逐步成熟,从产品服务,到渠道、用户,再到政策指向。但缺点是,商业化速度很慢,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障碍。

因此,也就衍生出了第二类企业,直接面向用户的消费级市场创业公司,目前政策方面也是空白,其优势在于市场潜力足够大,概念足够吸引眼球,但现在的尴尬是都缺乏产品和完整的商业逻辑。

先来看看这些消费级市场的产品概况,大部分公司仅仅停留在检测+检测报告的阶段,即用户下单——公司寄样品盒——用户将样本(一般是唾液)寄回公司——公司检测——向用户反馈结果报告,到此结束。

都是什么结果呢?比如你的祖籍地、是否易胖体质、身体解毒能力,更有甚者号称借此发现儿童的天赋基因,凡此种种。显然,概念大于实际意义。

从商业角度考量,此类产品存在三大问题:

首先,这种需求到底有多大?不可否认,对于新兴事物,年轻一代乐于接受,作为一种尝试,的确存在一定的用户潜力。但是这样的结果也只能娱乐娱乐,价值有限;更为关键的是基因在很短时间内不会突变,因此这就决定了,即使有用户购买产品,但频次一定不会高,即复购率极低,甚至就是一次性消费。作为企业而言,先不论盈利,现金流怎么保证?靠砸钱维持,那就考验创始团队的融资能力和资本对企业的忍耐程度了。

其次,即使有用户买单,现在的技术能否保证准确率?这就出现了基因检测行业最出名的一个案例,《纽约时报》的一位女记者前往三家知名基因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但三家公司检测出来的结果居然都不一样。显然,犹如医生看病,如果出现“误诊”,后果不堪设想,这不是淘宝上买件A货那么简单。因此,如何实现精准诊断才是当务之急。

最后,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因检测属于“高科技”,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士外,普通人无法了解的那么透彻。这就好比医生看病,无论医生说什么,病人只有听得份儿,开什么药就得吃什么药,这一直是医疗行业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据了解,目前一些基因检测公司开始尝试检测后的问题解决方案了,那么会不会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在检测报告中夸大其词?公司与用户,信任如何建立?

未完待续。。。。。。

基因检测走向大众消费,是一大进步,其商业潜力不可估量。W君因朋友的一次消费而开始关注该领域,并非泼冷水,而是在市场的启动期,探讨一些可能性,欢迎拍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