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六味地黄丸,就有人想到男人那点事,这仅仅是该中成药的小小一方面作用,此处先不赘述。今天小编带您了解六味地黄丸加减方在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97岁中医大师陈彤云7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师承古人,创新应用,大师的看家本领,大家一起来学学吧。
陈彤云,国家级中医皮外科专家,陈老在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以中医的精髓——辩证论治为指导思想,重视内治,善于师法前人,灵活运用,治愈各种皮外科疑难杂症不计其数,现年97岁仍坚持在北京饭店出诊,北京饭店中医特诊部公众平台:sd65229009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名著《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金匮肾气丸”。时至北宋年间,太医丞太医钱乙发现肾在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泄要同时进行的理论。从“金匮肾气丸”着手,创出了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配方包含六种成分: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又以地黄为君,制成丸药,故名“六味地黄丸”。
陈老解读六味地黄丸陈老认为,本方为滋阴补肾之著名方剂,主治肝肾不足,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见诸证。
常见症状: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盗汗等;
腰膝酸软: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故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则见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脑为髓海,肾阴亏损,则髓海空虚,故头晕目眩;
耳鸣: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故耳鸣;
遗精:肾虚水不挤火,相火不藏,扰动精室,故见遗精;
阴虚则生内热,故常见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盗汗等。
山药、熟地,山茱萸这三味药,共补肝、脾、肾,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为治病求本;泽泻、丹皮、茯苓三药,为泻之药,三药共用,使湿浊得泄,平其偏胜而治标,共为佐药。全方以三补三泻之药,肝脾肾三阴并补构成通补开合之剂,为不因方药之祖。
皮肤病辩证应用六味地黄丸上文提及此方主治肝肾不足,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见诸证。常见症状为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盗汗等。陈老师古创新,在应用本方治疗黄褐斑、阴疮(外阴白斑)、面尘(黑变病)等皮肤诸症方面效果显著。
黄褐斑:发生于面部,呈对称性分布,颜色通常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片的色素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孕妇,未婚女性及男性也有发病。陈老认为,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之阴血亦虚,女子以血为本,肝血虚则肌肤失于荣养,面色晦暗,聚而成斑,颜色以暗褐淡黑色为主。《外科正宗》记载:黧黑斑(黄褐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运用本方补肝肾之不足,益精补血,使精血盛,上荣于面部,凝滞之斑可以消除。若于虚烦不眠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安神助眠;肠燥便秘者,可加何首乌、麻仁润肠通便;郁闷不舒者,可加柴胡、郁金行气解郁,使气血通畅,郁结得疏。
阴疮,即外阴白斑:为女性外因局部皮肤和粘膜出现局限性白色斑片为特征,为经络失调在局部的表现。肝脉绕阴器,肾开窍于二阴,外界刺激致皮肤粗糙,经久不愈则可形成萎缩的病变,临床常伴有瘙痒,灼热,及疼痛感,症见肝肾不足诸证者。若瘙痒明显者可加苦参、黄柏清热燥湿止痒,局部干燥不适者可加用蛇床子、地肤子煎水局部外洗(注意水温,不可烫洗刺激),月经较少者,可加当归、益母草养血活血调经。
面尘,即黑变病:好发于颜面部淡褐、深褐、灰黑色色素沉着斑,本病常发生于暴露部位,特别是额、颞、颈部以及胸部、手背等,无痛痒等不适症状。若症见月经不调者,可加当归、川穹、阿胶行气活血、养血调经;情志不舒者,可加薄荷、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调理壅滞之气机。
陈老在实际运用中,结合不同病症,灵活加减,治愈了无数皮肤病患。这些病案,也成为后世学习的重要资料。
很感谢您能阅读到这里,如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评论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