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栀子花开,却不知有关它的不传之秘及偏方?

作者:健康卫视济宁新媒 2017-06-27阅读:4339次

栀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收加工

其于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

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性状

生栀子

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净栀子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即为生栀仁;生桅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生用清热泻火,临床应用以外热用皮泻肺火,内热用仁泻心火。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

炒栀子

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其性味苦寒,易损伤脾胃,炒后减其寒性,药性缓和。

焦栀子

1、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2、建昌帮炮制工艺:取净栀子,辅料为油砂,均匀炒热,倒入干燥净栀子炒至药材表面焦黑色,内为老黄色,存性时取出,放凉,筛取灰屑即得。

若生用清三焦实火,炒焦至黑,可清三焦郁热。

栀子生用能起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以下行,若炒黑则但从上而下,不能起水阴以上滋,故仲祖栀子豉汤生用不炒,有交水火,调和心肾之功。

而后人委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豉汤为吐剂。

栀子炭

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炒黑用于止血。

另栀子经姜制后,可增强除烦止呕之功。治呕吐反胃,嘈杂吞酸,痞闷噫气。

功效

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其味苦,性寒。归经归心、肺、三焦经。

功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栀子用于热毒、实火肿毒,又有凉血止血之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丹皮等配伍。

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外感热病气分症初期可用栀子。

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

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配伍

栀子配淡豆鼓

栀子苦寒,善清热泻火除烦;豆鼓辛甘微苦性寒,善宣散郁热而除烦。两药相合,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栀子配茵陈

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两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运用

若大家运动时不小心扭到脚踝,不及时处理患处仍然肿胀疼痛,可以使用栀子粉来处理。

将生栀子打碎成粉末,加入等份面粉,再将白酒、蛋清等比例配好,用以调拌栀子粉至匀浆糊状,敷于肿痛处。

敷药厚度约5毫米,边缘超过肿痛范围5毫米,然后用纱布包扎固定。同时适当抬高患肢。每24小时更换药物1次。

一般治疗1次后,肿胀疼痛明显缓解,3天肿胀消退。

一般舒筋活血药在急性外伤24小时内不宜外用,因其易加重皮下渗出,致使局部肿胀更甚,而栀子粉外敷却无此弊端。

用该方外敷后,局部皮肤均出现青紫色,属正常现象,系药物染色所致,几天后自行消失。患处有破溃者,暂不宜使用。

打粉

药店销售栀子一般是栀子粉和栀子个子,栀子炒制操作目前主要就是这两种:整个炒和碾成碎块后再炒。

栀子质地疏松,破碎时粒度很难一致,且破碎后产生细末,炒制时易出现生熟不均及焦糊黏锅现象;炒制温度较高药物气味易散失。

而取整栀子炒制,只要将药材大小分档即可。因此栀子的炒制操作似以整个炒为佳。另因粉状不易于鉴别,所以建议购进个子自行打粉。

鉴别

市场上栀子的伪品一般是水栀子。水栀子是栀子的伪品,不可充栀子药用,工业上作无毒染料。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小果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水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大花栀子的果实。

栀子为长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橙红色或棕黄色,具6条纵棱,果皮薄而脆,内表面呈鲜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味酸而苦。

水栀子与栀子相较长大,表面隆起的纵棱高,颜色棕红色,浸入水中染成棕红色。气特异味苦。

偏方: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