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气多变的时候,有些人背上就会开始很痒,由于天气时而闷热时而潮湿的地方人,往往人的背上出现“小米粒”的东西,有些人就会用手去挤一挤,这个“小米粒”被手的一挤,结果挤出一个硬硬的白色物体,那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这个东西要是人稍微出点汗,就会特别的痒,人就会去挠,结果越挠越红。其实,这些情况都是湿气重引起的,这就是湿气重的表现。长痘痘的原因很多,按中医的说法,长痘痘是因为身体油性变大,油的粘性抑制了火气的排泄,从而导致体内热气堆积,进而诱发痘痘。而油性大,则是我们所说的"湿气重"。
长痘痘是什么引起的原因
最常见的青春痘、油性肤质、便秘(宿便)引起的痘痘、总爱生气上火(肝火旺)、熬夜睡眠不足引发的痘痘、经常吃过辣、过油腻、过于刺激性的食物、脾胃功能差,内分泌紊乱导致的痘痘,想调治痘痘,还真的需要多方面的调理!
湿气重也是一种烦恼大家的事情,为何这样说呢?湿气重会有有很多不良反应,但是很多人也知道湿气重有什么反应,也有些人不知道湿气重会有什么反应,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湿气重的反应吧。
1、头部:当时期首先侵蚀的时候,头部是首先会反应出来的部位,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除湿气,祛湿健脾,是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热门的话题。
2、关节:如果体内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3、消化效果: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4、小便及妇女带下,而且大便也会表现的比较稀:湿邪还有一个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医养生,健脾“化湿”。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特征都相对经典。
5、舌苔:舌苔厚腻是湿病的经典表现,它常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有所表现。看舌苔以清晨刚起床的最为准确。
6、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肯定是有湿气在侵蚀。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征。体内有湿的人,大便后一张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你是否有这些表现呢?那么湿气重人一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除体内湿气呢?湿气重对于人来说是一个麻烦,湿气被称为“万病之源”,要是湿气过重那么可能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那么怎么祛湿呢?今天祛湿就介绍两种方法给大家,一种是食疗,一种拍穴位。
第一种:食疗
健脾养胃效果最好的食材当属薏米,薏米具有容易被消化吸收的特点,不论用于滋补还是用于医疗,作用都很缓和。薏米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用它泡水喝,可以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20克、红豆20克、芡实5克、枸杞2克
做法:薏米想要祛湿效果,必先经过炒制。炒制过后,把全部的材料放进锅里。放入适量的水,煮至薏米和红豆烂熟,然后加入红糖,搅拌糖至融化即可出锅。
薏米山药芡实粥
材料:山药、薏米、芡实适量即可、红糖调味适量。
做法:三种食材打磨机打成粉,加足量水大火熬开,转小火熬1小时。熬时要不停的搅动,以防糊底和溢锅。熬好后盛入碗中可调适量红糖。
第二种:拍穴位
1、足三里
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每天坚持多揉阴陵泉穴就好。操作方法:空闲的时候按揉阴陵泉,一天要保证10分钟。
2、承山穴
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所以湿热体质者一定要注意记住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3、丰隆穴
配合足三里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总结:你祛湿用什么方法?你知道“小米粒”是湿气的原因吗?
-------------------------------------------
美食,让我们懂得了风土人情,想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还可以知道更多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