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生病无疾而终”的宝典

作者: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2017-09-06阅读:3064次

中医“不生病无疾而终”的宝典

之前,我们分享了《中医最高境界——不生病无疾而终》,介绍了实践“不生病、无疾而终”的总纲。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不生病无疾而终”的健康宝典。这个宝典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5月16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42条》。我们可以把这“42条”归纳为“一个根本思想、三个基本理念、四大养生基石”。

一个根本思想:即涵盖人体生命全程健康与疾病的“治未病”思想。几千年来“治未病”思想一直是中医健康医学、临床医学的指导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中医“不生病无疾而终”的宝典

三个基本理念: 1、顺应自然。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本身是形神统一的整体。所谓“顺应自然”一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人体生命的自然过程,二是主动采取适当的措施,趋利避害,改善生活行为,养护身体,调整心态,以后天的调养来弥补先天的不足,有效应对环境、气候的变化和疾病的发生,防止生命的早衰和夭折,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阴阳平衡。中医学十分重视保持人体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健康的生命活动。人体生命活动相对平衡状态的维持与内外环境有关,为了达到“阴平阳秘”、“以平为期”,就必须考虑体质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等,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中医医疗模式。中医特别强调“正气”的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保健,在祛邪的同时,特别重视维护和扶持正气。

3、因人而异。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有不同。人体不是机器,人体养生也不可能采用机器化大生产统一配送,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个体差异,不同的性别、年龄,有针对性地补偏救弊,进行个体化的保健。例如,体质有不同的偏颇;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老年人体弱多病,养生保健各有特点,方法也不同。

四大养生基石:1、情志——形神共养。怎样做到形神共养达到心理平衡呢?中医学体现了它的特色:修德为先,养心为要。德性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内心和谐的基础上,达到家庭、社会、自然和谐,做到“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人的精神状态受情志的直接影响,而“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在保持心理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养心至为重要。养心有两个要点:一是淡泊二是和气。

2、饮食——饮食有节:按照“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要求安排一日三餐,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不要偏食偏嗜,做到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达致结构合理营养均衡。饮食宜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用餐时应专心,并保持心情愉快。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喂养小儿不要过饱。

3、起居——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长期坚持;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一年四季都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提倡睡好“子午觉”。不抽烟慎饮酒,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节制房事,欲不可禁,亦不可纵。

4、运动——劳逸适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最关键的是一个“动”字,但要劳逸适度。任何体育运动都要遵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原则,适宜适度适量。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运动是走路。运动要有规律,养成习惯。

中医“不生病无疾而终”的宝典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并指出做到这四点,便可解决70%的健康行为问题,使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我们制定的“一个根本思想、三个基本理念、四大养生基石”的健康宝典比现代健康四大基石更完美更全面更高端,相信只要正确理解、配合应用中医各种适宜性技术并持之以恒,一定能实现“不生病、无疾而终”的终极目标,活到天赋的自然寿命,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