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防老从25岁开始
原“黑豹乐队”主唱赵明义,因为拿了个保温杯出镜一下成了话题,保温杯里也被推测泡的是枸杞,调侃的段子相继出台:“曾经心有猛虎,如今细嗅保温杯”“不用保温杯泡枸杞,是中年男人最后的倔强”!
按照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开始用保温杯泡枸杞当茶喝的时候,往往是发觉自己老了,需要养生来延缓衰老的时候,和赵明义一样,一般都在四五十岁开外。
事实上,等到这个时候才想起泡枸杞来抗衰老已经晚了!抗衰的最适合年龄是25岁,因为此时人脑中最高级的组织额叶已经发育到顶峰,这个时间点一过,身体就开始衰老了。
额叶就在我们额头的里面,如果把大脑视为人体的“司令部”的话,额叶就是“司令部”里的“司令”,是主管最高级的情感以及逻辑思维的,所以额头大的人聪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额叶这个部位最高级,按照进化学的规律,越高级的组织器官进化完成得就越晚,退化也是最早。额叶到25岁时才发育完善,所以中国有“三十而立”的说法,其实也是参照了额叶的发育时间。而任何器官,一旦发育到顶峰,也就是退化的开始,如果想使退化晚一点,就要赶在开始退化之前进行补益,由此才能延缓它走下坡路的速度,这个时间其实在30岁之前。
按照《黄帝内经》的生命周期:“丈夫(指男性)四八(32岁)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对男性来说,四八的时候,是身体丰沛的顶峰,但比身体器官要高级得多的大脑额叶,已经在身体衰老之前就开始退化了,所以,真正的补肾要以额叶的退化为时间点。因为在中医里,补脑就是补肾,“脑为髓之海”“肾能生髓”,中医说的肾是生命最根本的东西,额叶从西医讲是高级器官,从中医讲,就是生命的根基,补肾就是及时给大脑补充能量。
之所以要吃枸杞,因为枸杞是入肾经的,这个肾不是单纯的泌尿器官,而是生命的根基,类似大树的树根,能补肾的药物对身体的补益才是最根本的补益,所以我们一说到抗衰老,基本上等同于补肾。
能补肾的药物很多,肉桂、附子是补肾阳的,熟地、山萸肉是补肾阴的。肾阴是肾阳的基础,肾阳类似火苗,肾阴是火苗燃烧时的燃料,类似蜡烛或者灯油,因此,最有价值的最长久的补肾一般都是补肾阴。首乌、桑葚、肉苁蓉、核桃、黑芝麻都是,当然还有枸杞。
它们性质平和甚至是“药食同源”的,是可以当作食物吃的,既然如此,这类药物的药力自然不及真正的药物,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地形成习惯,才能发挥其绵长之力,泡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效果类似于现在西药的“缓释”。
另一个原因是,阴是阳的基础,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大楼,肾阴就是地基,为了保证楼房的稳固,夯实地基的时间就需要相对持久,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很容易形成“豆腐渣”工程,无以支撑整个身体。从这个角度上说,用保温杯泡枸杞,深得中医养生之意,只不过这个养生时间还要提前,因为这不是变老的“标配”,而是防老的“标配”。
药茶比药膳更养生
经常被问到养生问题,对很多症状没有严重到非吃药程度的人,我喜欢推荐他们用中药泡茶,喝药茶来解决问题。
首先,喝茶本身就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养生之道,既然不是疾病,只需调养,吃药就用力过猛了,而喝茶是最能把养生治疗要诣融入生活的办法,因为所谓“养生”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喝茶是对生活方式最好的参与和改进。
“治得了病,救不了命”是句说了几代人的老话,即便医学再发达,人们也还会死于疾病,因为决定疾病转归的不只是医学,也不只是身体条件,还有心理和人的生活习惯。后者尤其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癌症,都被称为生活方式病的原因,这些疾病其实是错误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造成的,如果能点滴地改变生活方式,这些可以致命的疾病也就可以减少了。
“生活即养生,吃饭即治病”应该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中医独有的“药食同源”就是在这个观念上形成。能吃的食物可以当药,能治病的药可以当食物,其中,包含了中医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恤,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融入日常生活,让治病的过程不再令人畏惧。
与“药食同源”相比,“药茶同源”则能更多地参与生活,因为人一天只吃三顿饭,而喝茶按照中医养生准则最好的是“频频饮之”,需要和缓而绵长的过程。用药茶来调养,除了能产生“缓释药物”的持久效果,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端起茶杯而不是拿起甜饮料或者冰激凌,也不是点着一支烟的时候,更是对生活方式的一次矫正,它在以化整为零的形式给健康做着“监理”。
喝热水才能
保护身体阳气
作为摇滚歌手,赵明义再次引起关注,因为他拿的不是话筒而是保温杯,后者被认定是中年男人的必备,而那些不肯服老的人,不拿保温杯被认定是“中年男人最后的坚持”。事实上,这样的不服老其实是不客观、不理性的,老是自然规律,你服与不服都会老之将至,从这个意义上说,早一点接受这个事实,做顺应规律的事,是最积极的生活态度。具体到赵明义的保温杯,很值得点赞,因为用保温杯喝水可以保护阳气。
曾经有中医专家说早上喝凉开水会严重损害健康,甚至可以诱发多种疾病,这个观点当时被认定是耸人听闻。其实,我们的很多疾病就是在这些被忽视的细节中逐渐累积,直至质变的。之所以不要在早上喝凉水,是因为清晨乃人体阳气初生之时,这也是很多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病等高发之际,甚至是很多晨练的人,因为起床过早在晨练中猝死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身体有两种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协同控制着内脏和血管。交感神经兴奋时,身体处于活跃状态;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身体处于休息、放松状态。一般情况下,白天由交感神经支配的,夜晚则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清晨是两种神经“交接班”的时间,这个时候身体的兴奋性还没有全面调动起来,功能还相对低下,这个时候人的体温也是最低的,这就是中医说的“阳气初生”,因为初生,所以虚弱,一杯凉水对尚处于弱小阳气的打击不能小视。
中医说的“气”类似器官的功能,中医说的“阳”类似身体的能量,功能虚弱必然导致能量产生不足,这个人就会从“气虚”发展到“阳虚”,或者统称为“阳气虚”。体弱的人,老年人,除了容易疲劳的气虚,还有容易怕冷的阳虚,原因就在于此。
用西医解释:我们身体功能的发挥,必须有“生物酶”的参与,“生物酶”必须在36℃左右(相当于体温)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吃了生冷的食物不容易消化的原因,因为生冷使体温或者胃内的温度降低了,“生物酶”的活性降低,消化机能自然减弱。
一杯冰水下肚,身体为了维持体温,保持生物酶的活性,就要“加班”产能,如果长期吃冰冷的食物或者冰水,功能的消耗就比不喝冰水的人要大。年轻时候可能不明显,因为你的功能有代偿能力,但随着增龄,一旦失代偿,你的阳气就会比其他人虚。
所以,非但清晨,任何时候冰水都不是中医提倡的,因为中医是在中国人体质基础上产生的医学,所以它更了解中国人的体质。我们不像吃肉的西方人那么强壮,功能相对弱一点,产能相对少一点,为此,中医才特别提出呵护阳气,不喝冰水不吃寒凉的食物,就是为了呵护阳气。
对此,中医经典《景岳全书》中写道:“柳公度者,善於摄生,或问其致寿之术,则曰:我无他也,但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此得善养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寿。”古人那个时候虽然没有保温杯这么好的保温措施,但也没有冰箱空调的降温设备,他们受寒的机会比现在人少得多,那也就别怪我们提倡用保温杯喝水,这是现代人该有的养生方式,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寒凉需要化解和防范了。
文/任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