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是中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步骤,也被各代中医家所重视的一个诊疗手段。但是随着西医的普及,脉诊渐渐变成了百姓眼里的神话,认为其不过是故弄玄虚,尽管现代医学运用一些科技手段对脉诊进行了科学性的研究,比如(脉诊分析仪)但这些研究并不能以中医的思想全面的诠释脉诊诊病现象的完整机制。毕竟单纯从某一物理方面去观察,是不足以阐释“脉诊学”的复杂性。只会使中医脉诊陷入一个更加尴尬的境地,我个人认为中医的语言是无法通过现代医学的仪器转录出来的,数据只是论证结果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会给各位中医师提出几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
脉中医的脉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究竟什么是“脉”?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何类文献?
脉诊何时在中医临床广泛应用?
而“切脉诊病”与“经脉诊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我们的脉诊到底能不能有效分析疾病?
是推荐病人做西医检查还是仅凭中医脉诊为病人确诊?
“脉”字使用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经脉或血脉,血脉与脉道由脉的字义可知,“脉”字由自然界取象而来, 其本义为“水之衺流别”,进而引申人体之脉是一条条像分叉的河流一样遍布体内的血液通路。《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 :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指出脉是血液聚集之处,并且血液在脉中之循环靠心脏的推动,这与现在所言之血管极为相似。虽然这些医学经典都认为了“脉”字的这一血脉、脉道 (脉管)的基本含义,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脉的功能和脉的路线。
伴随着对“脉”的认识发展,《灵枢·经脉》曰 :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发现脉有大小深浅的不同,进而分别称之为“经脉”与“络脉”。经脉、络脉是血气行经的通道,对滋养身体、维持生命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不是西医认为的单纯血管的定义。
《难经》曰 : “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由此可见,经脉形成源于气,概念中已含“脉气”的 意义。
诊也有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分析脉诊现象,论证脉诊起源于中国古代针灸、外科等医疗实践。如岳沛平等人提出脉诊起源并不是现在的独取寸口法,更不是单纯的诊脉动,而是由最早的经络检查渐渐发展而成的,其中包括触经脉之动、视络脉色泽等。
可以说中医脉诊学的产生正是受这种天人相应、比类思想的影响,奠定了早期医家对人体“脉”的认识与实践基础。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脉与天地相应,并随着时间与方位的差别而有盛衰变化,其命名、分类均依循与天地相感应,参合与人的法则;并且所有疾病都可以类属于不同 “脉”名下,进而建立了“以脉统病”脉学理论体系。
“脉诊”可以说是真正的一人一脉、一人一诊,好的中医师完全可以通过脉诊确定疾病的病位,以及发病的程度,因为中医的治疗其实是需要中医的诊断,而现在有些中医院,以为依赖西医的检查就能直观的减少误诊率,崇尚西医检查、中医诊断,这种方式,在这样一个提倡中医,发扬中医,传承中医的大环境下,我觉得应该尽量杜绝。作为一名中医师,我们要做的是发扬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不是摒弃这些“中医的根”。
你常开的西医检查真的无害?一张图告诉你你曾经做过的检查是怎么伤害你的: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胸部CT、腹部CT、胸部透视、冠脉造影对于人体的辐射是很大的,那么在我们都知道辐射对身体有危害的同时为什么还要接受这种对人体有害的检查呢?有些中医黑可能会站出来说,这些检查的辐射,对于病人本身的疾病来说,根本不算事儿,中医诊断并不能这么全面、直观的诊断这些疾病,反而会耽误病程!
中医师们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么?一个在三甲医院住院的病人,基本在前两天至三天的时间里,都在做各项检查,先是抽上个5、6管血、再去照CT、做核磁、有些可能还要连着做胃肠镜、各别特殊疾病还要接受有创的检查,且不说病人能不能接受,作为开出医嘱的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检查真的是在诊治他么?我们可能会有一些逼不得已的理由,比如科室的规定、医院的规定、各式各样的规定让我们不得不服从制度,甚至有些中医三甲医院本着中西医结合的宗旨、会中西药共进,这些真的疗效更好么?到底是西药治好了病人?还是中药治好了病人?
传统中医在这样一个打着“科学”的时代里到底该如何生存?我们究竟需要尊崇传统?还是改变诊断方式接受西医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