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和经脉是《黄帝内经》中的最核心,人体一共12经脉,连接了五脏六腑和重要腧穴,就像是人体的12道生命线。难怪有人说,熟练并领悟了人体12经脉,等于领悟了中医精华的一半!接下来我们根据《内经》就12经脉详细解说,学好这12课,将终身受益,一定要耐心!
一. 大肠经的组成起始于食指的前端,沿着食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
再沿前臂外侧的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
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并下行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
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挟行于口唇旁,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汇,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
商阳穴:食指末节指甲根角。
二间穴:弯曲食指,食指第3节前缘,靠近拇指侧,触之有凹陷。
三间穴:弯曲食指,食指第3节后缘,靠近拇指侧,触之有凹陷。
合谷穴:食指,拇指并拢,肌肉最高点。
阳溪穴:手拇指向上翘起时,手腕处与拇指对应的凹陷处。
偏历穴:两只手虎口垂直交叉,中指端落于前臂背面处有一凹陷。
温溜穴:侧腕屈肘,阳溪与曲池连线重点的前1指处。
下廉穴:侧腕屈肘,以手掌按另一手臂,拇指位于肘弯处,小指所在位置。
上廉穴:下廉向上2横指处。
手三里穴:屈肘,在肘横纹头下3横指处。
曲池穴:把胳膊弯曲,肘横纹这条细缝靠近肘尖的部位。
肘髎穴:屈肘,曲池向外斜1横指,在肱三头肌肌腱外缘。
手五里穴:在手臂外侧,曲池上4横指处。
臂臑穴:屈肘紧握拳,使得撒三角肌隆起,三角肌下端内侧,按压有酸胀感处。
肩髃穴:正坐,屈肘抬臂与肩同高,另一手中指按压肩尖下,肩前呈现的凹陷处。
巨骨穴:沿着锁骨向外摸至肩峰处,再找背部肩胛冈,两者之间凹陷处。
天鼎穴:扶突与锁骨上窝中央连线中点处。
扶突穴:拇指弯曲,其余4指并拢,手心向内,小指放喉结旁,食指所在处。
口禾髎:鼻孔外缘直下,平鼻唇沟上1/3处。
迎香穴:鼻孔旁边凹陷处。
如果外邪入侵手阳明大肠经,就会出现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口中干燥,鼻塞或出鼻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经脉所过之处发热而肿的病象。
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发冷颤抖,不易恢复温暖等病象。
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
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
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
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
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