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在中医学认为是人体中联络脏腑与肢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大者为经脉,经脉的分支为络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人的生机,靠的是气血的维护与营养。如果一个人神采奕奕,容光焕发,说明此人的气血旺盛,平衡,运行通畅。气血的补充靠的是精髓的产生,精亏髓亡,死期可知。精髓的产生又与脏腑的功能相联系。
经络的最早记载详见于《黄帝内经》和《黄帝八十一难经》,并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脉书》也证明了在汉代已经开始进行经络治疗。
却有一个问题至今难以解决?经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从古书中无法找到答案。
还有现在医学和人体解刨学发展了这么多年。至今也没有找到经络。
这些问题也成为了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从二十世纪中叶起,以现代科学方法来进行的经络研究便在世界各国开展起来。
1963年,朝鲜平壤大学金凤汉的科学家,在《北朝鲜医学科学院杂志学报》第5期上发表了长达40页、题为《论经络系统》的论文,宣布他发现了与中国古代经络穴位相对应的解剖结构,也就是宣称找到了经络。并将之命名为“凤汉管”和“表层凤汉小体”。证明了经络系统是一个新的、独立的机能形态系统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金凤汉曾任平壤医科大学教研组主任,从1954 年起研究经络系统,认为经络学说必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当他在1960 年底完成第一篇关于穴位「小体」的研究报告后,朝鲜便建立了经络研究所。
金凤汉的研究主要结论有如下五点:
一、 经络系统包括凤汉小体,和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凤汉管。凤汉小体就是穴位所处的位置,它不仅存在于皮肤底下,并且广泛地散布在人体组织的深层。
二、 凤汉管的存在形式之一是在血管或淋巴管内走行,另一形式是在血管和淋巴管外走行。脉管内外之凤汉管的方向彼此不同,但它们的结构没有区别。
三、凤汉液在经络系统中呈循环状循环。
四、凤汉小体有独特的生物电活性。
五、凤汉小体和凤汉管内含有大量的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
金凤汉相信他的这些发现,除了对经络系统的广泛说明有一定的贡献之外,还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问题,并且在这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朝鲜政府视其为伟大的科学成就, 1966 年,还特别发行了纪念金凤汉及其研究成果的小全张邮票。
此次发现震惊全球医学界,当时,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副教授藤原知领导的研究组是日本唯一的对凤汉学说进行追溯性实验的团队。但是,他们尽管经过大量地研究,却只从1只家兔中发现了可以被认为是“表层凤汉小体”的物质。此后,研究的进展全无,但经过大量实验之后,并未发现“凤汉管”和“表层凤汉小体”的确实证据。直至不了了之,藤原知还为此丢掉了大学教授的职位。
奥地利的组织学权威 Von Kellner G专家凯尔勒也对金凤汉的所有的实验进行了追溯性实验以后,发表了题为“皮肤的构造和功能”的论文。此篇论文与金凤汉发表的论文一样,浩浩数万言,长达40页。
凯尔勒在其论文中毫不留情地指出,金凤汉所发现的构造作为末端小体确实存在,但只是1种胚胎发育期残留下来的小器官,不可能有所谓的经络功能。
此后各国医学实验室金凤汉实验对进行了回溯性实验。结果都是未发现“凤汉管”和“表层凤汉小体”的确实证据
最终权威下的结论好比晴天霹雳,金凤汉事实上就好像接到了学术生命的“死刑”的判决书。金凤汉由于拿不出具体证据,1966年跳楼自杀。
其实这个不是第一个查找经络的人。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东郡太守翟义造反事败,被诛连三族,而逃脱的余党王孙庆则于公元16年被捕后,被王莽下令作活体解剖。中医以竹片插入活体后,只发现血管,却与经络不相吻合。据说中医从此放弃解剖人体来寻找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灸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补充知识:由于西方医学普遍的对中医不信任。
就拿经络来说。翻译成Meridian也就是子午线的意思。
子午线是人类为度量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任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也就是说在西方医学从名称上就从未认为经络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