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体寒,有的人体热,有的人体湿……就像人的“体质”一样,食物也分“寒热”之别。只有吃对了,才能补养身体。
如果饮食不注意寒热,不加选择地盲目食用,只会让身体一天天遭罪。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特邀多位专家,列出几张食物的寒热表,带你选出最适合自己体质的好食物。
受访专家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授 周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科主任 李缨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张树剑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学教授 杨力
水果“寒热”表
水果虽好,却不能乱吃,吃前需要弄清楚不同水果的寒热性质。
从中医角度来说,水果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
寒凉性水果
西瓜、香蕉、梨、奇异果、火龙果、枇杷、甘蔗、柿子、桑椹、橙、荸荠、猕猴桃、柚子温热性水果
荔枝、龙眼、榴莲、杨梅、桃、橘、樱桃、杏、桂圆1
寒凉性水果
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热证(怕热、口干、便秘、青春痘)。
有些人平时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常常四肢冰凉,食物稍微凉一点就会胃部不适、甚至腹泻,最好少吃或不吃寒凉水果。
2
温热性水果
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功能,可用来治疗寒证(怕冷、腹泻、面苍白)。
有些人经常被口干、口渴、便秘、咽喉痛等上火症状困扰,最好少吃温热性水果。
3
平性水果
不寒也不热,基本适合任何体质的人食用。
蔬菜“寒热”表
绿叶蔬菜:大白菜、空心菜、秋葵、油麦菜、南瓜苗、生菜、鱼腥草
其他:苦瓜、藕、白萝卜、冬瓜、西兰花、海带、紫菜、蘑菇、木耳、香菇、芋头、绿豆
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食物的颜色、味道、生长环境等方面来辨别其寒热。
比如,味苦、味酸的食物性寒,味辛、味甜者性热等。
肉类“寒热”表
中医里面有一句话,“鱼生火,肉生痰”。
这是因为鱼是热性的,所以吃了容易上火;而“肉”是指猪肉,吃多了伤脾胃,导致脾胃痰湿。
人体质分9种,饮食也要对号入座
王琦教授通过研究,总结出中医体质九分法: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
每种体质的人身体状况不相同,在饮食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1
平和质
这类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红润且精力充沛,睡眠、饮食良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强。
饮食建议
饮食要有节制,避免过冷过热食物,少食油腻辛辣。
2
气虚质
这类人平时怕冷、怕热,怕风,容易感冒。
饮食建议
饮食上多吃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蜂蜜等。
少吃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
3
阳虚质
这类人怕冷,夏天也不敢吹空调,尤其是上腹、背部或腰膝部总觉得有风。
衣服比别人穿得多,手脚却冰凉,吃饭喝水总喜欢热的,吃或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
饮食建议
可多吃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补阳气的食物。
少吃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的食物。
4
阴虚质
这类人大多体形瘦长,性格外向、活泼,甚至有点急躁。
他们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眼睛干涩,脸上总像涂了腮红。
饮食建议
应多吃瘦猪肉、鸭肉、荸荠、银耳等甘凉滋润之品。
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5
湿热质
这类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痤疮粉刺,皮肤还容易瘙痒。
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身重困倦。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舌质偏红苔黄腻。
多性格急躁易怒,对又潮又热的气候较难适应。
饮食建议
多吃红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少吃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食物。
6
气郁质
这种体质的人大多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容易感到害怕或受到惊吓。
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无缘无故叹气,咽喉部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健忘。
饮食建议
应多吃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食物,解郁、消食、醒神。
7
血瘀质
这种体质的人大多体形偏瘦,性格急躁,容易健忘。
面色、口唇偏暗,常有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瘀斑。
不仅如此,他们头发易脱落,还常感到这疼那疼的,血瘀质的女性多是痛经的受害者。
饮食建议
应多吃山楂、醋、玫瑰花、金橘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少吃肥肉等滋腻之品。
8
痰湿质
这类人体形肥胖,更重要的是腹部肥满松软。
眼皮微肿,脸上皮肤油脂较多,容易出汗,常感到胸闷,痰多,动不动就会觉得四肢酸困沉重。
饮食建议
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海带、冬瓜。
9
特禀质
特禀体质有多种表现:
有的人即使不感冒也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花粉过敏。
有的人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
饮食建议
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吃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等食物。
本期编辑:徐振羽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李迪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郑丹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近期热门文章
”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