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鲜明的特色和完整的体系。它是我国人民医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治疗疾病方面又有其独特之处。中医学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又有内服法和外用法之分;非药物疗法内容很多,包括针灸等法。在治疗同一症候时,可选用一种治疗手段,也可以几种疗法联合应用。根据临床经验,深刻体会到治疗某些疾病采用针药并用的方法效果更佳。
中风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形式为肢体僵硬挛缩、肿胀、精神抑郁、甚至偏瘫、失语、植物人等。
中风病位在脑络,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的区别只是血瘀阻塞脑络或络破血溢成瘀的不同,瘀血在中风病的病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活血化瘀可以清除瘀血,恢复受损部位的血液供应。《医宗必读·真中风》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活血化瘀之法应该贯彻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始终。但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阴阳偏衰,调摄气血功能低下,当先补气,气行则血行。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瘀消而不伤正;配以当归活血和血,且有化瘀不伤血之妙;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 而活血化瘀之品性多温燥,具有耗血动血之弊,若不求配伍,一味攻伐,则易导致出血,故中风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药宜适量,尤其后遗症期要调整活血药物在处方中的比例,用药一段时间可以递减活血药,每方中可以保留1~2味以巩固疗效。中风后肌张力大多增大,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藤类药物如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等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在活血化瘀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该类药物,则能缓解病人肢体僵硬、挛缩等症状。
中风病人瘫痪侧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并前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损,脾失运化,痰浊内生,壅滞经脉,表现为脾虚湿盛体质;另一方面,中风后风痰瘀血痹阻脑脉,肢体经脉不利,水湿停滞。脾主肌肉四肢,主运化水湿,治疗此类病人应多重用健脾利湿之品,如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等。其中薏苡仁不仅能健脾利湿,还能舒筋脉,缓和挛急,对于肢体肿胀伴拘急之症状尤其适用。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之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是以现代医学神经解剖生理为依据。头针学位所在的点和线恰巧与大脑皮层的各功能投影区相应。针灸时能使大脑中枢直接受到调整性刺激,能接触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体针治疗是依据脏腑经络学说取穴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促进瘫痪肢体康复。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以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水沟可醒脑开窍;三阴交为足三里阴经交会穴,可以滋补肝肾;极泉、委中、尺泽可以疏通肢体经络气血;气海、足三里可以理气活血;后溪、合谷、八邪可以治疗手指屈伸困难、指端麻木,诸穴配合达到疏通、调整一身之功效。
《素闻·五脏生成论》认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气血生化之源,故治疗时选配针刺手足阳明经诸穴,使脾胃功能健旺,气血津液充足,筋脉得以润养,经络得以疏通,达到气血畅通,肢节滑利自如。治疗本病越早疗效越著,疗程越短,后遗症越少。一般在发病后的3个月内治疗为时期,1年以内仍可治疗,1年以上疗效尚不理想。
更多中医知识关注公众号“山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