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会表现不同的中医临床特点。比如在急性期毒热浊瘀突出,慢性期痰浊瘀阻胶结,以虚实夹杂为多见,间歇期仍存在肝脾肾不足、正虚邪恋之征象。虽然痛风在不同阶段所反映的“邪盛”、“正虚”消长演变而出现证候变化,但湿浊毒瘀滞、脾肾失调始终是痛风致病的关键。
所以,痛风虽表现为局部痹痛,以关节病变为主,但实际上是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常、气血失和的全身性代谢疾病。有鉴于此,中医认为痛风治疗中应牢牢抓住健脾益肾、化痰除湿、活血通络这几个重点,但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不要过量应用辛燥之品以除湿祛风,易致湿燥成痰,继而化瘀化热,使痛风缠绵难愈,最终导致痛风石形成关节破坏等。
患某,60 岁。患者双足疼痛间作10 年,足趾、足跟交替红肿热痛,西医止痛药降酸药均无法缓解症状。行走时疼痛, 查血尿酸580,纳食可,夜寐安,苔黄腻,脉弦。按舌、脉辨证为湿热痹阻证,故采用清热利湿、化浊通络法。
拟方:萆薢20 g,泽泻15 g,车前子10 g,玉米须15 g,秦艽10 g,土茯苓15 g,豨莶草15 g,防己10 g,山慈菇15 g,苍术、白术各10 g,丹参15 g,郁金10 g,六一散15 g。
服3 剂后二诊,诉足肿仍有发作,余情可,苔黄腻,脉弦。拟原方去豨莶草、郁金、车前子,加黄柏10 g、山慈菇15 g、百合15 g、制大黄6 g。服12 剂后三诊,足肿未发,稍感活动欠利,复查血尿酸 403,苔厚腻,脉细弦。拟上方去山慈菇,加川牛膝10 g、路路通10 g。随诊两年未复发。
按:痛风虽属痹证范畴,但与内经之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并不完全一致。其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上案中患者痛风日久,非单纯由外邪致病,是由脏腑积热蕴毒,毒攻注着附骨节,留滞血脉所致,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阻日久,郁而化热所表现的关节红肿热痛,症同而证异。
上方在痹前泄浊汤基础上加减。萆薢苦、微寒,有利湿祛浊、祛风除湿的作用,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理,与泽泻合用起利水通络、利湿祛浊之效。土茯苓与萆薢合用,有利分清泌浊,解毒及利关节之功,用之即可降浊泄毒,又可通利关节,不但能降低血尿酸,并可解除骨节肿痛。
湿热之邪,其始从脾胃而起。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燥,直达中州,为燥湿健脾之主药;但病既传于下焦,故以黄柏直清下焦之湿热;在方中能燥湿健脾,祛风胜湿。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而症状缓解。
另外,痛风后期久痹入络,瘀血凝滞,络脉阻塞,关节肥厚、畸形、僵硬、活动渐受限制,治疗除利湿通络外,还必须佐以活血祛瘀之药,根据久病必瘀的特点,加入丹参、郁金活血行气化瘀,共同起到活血通络之效。统观全方,起到健脾益肾、祛湿通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