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
本文理论依据:《本草纲目》、名老中医周次清用药心法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要为你说上一病,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人体健康的大敌——动脉硬化。闲言少叙,我们先把一张验方告诉你,供列位看官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随症加减而应用:
黄芪30克,葛根15克,丹参20克,生山楂9克,桑寄生15克。五味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煎煮2次,取药汁350毫升,每日一剂,分2到3次温服即可。
列位看官,是名方必有出处。向读者传播真实、可靠、有用的资讯,一直是“精诚名医汇”的追求。上面这张方,乃是我国杏林名宿、国医大家周次清老先生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疾病的经验方。作为周次清老先生的用药心法,此方广为流传,被收录到诸多中医学著作中,为后辈人所研细、应用。它所蕴含的奥秘,实实在在够我们说上一说。
列位看官,话说这动脉硬化,简单理解,就是血管壁增厚、发硬、变脆,弹性降低。为什么会这样呢?现代医学认为,这和胆固醇、高脂血症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是祖国传统医学对血脂、胆固醇是没有认识的。因此在千百年实践中,中医提炼出“气虚血瘀”四个字来解释。道理很简单,动脉硬化,乃是经脉中血瘀所致。而血瘀的形成,又和气虚密不可分。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鼓动血液前行,自然就容易沉积,形成血瘀了。
所以说,上面这张方,就在改善气虚血瘀方面下功夫。列位看官请听好——
黄芪,性味甘,温,入肺、脾经,功在补气固表。它是中医补气的要药,出镜率非常之高。《本草求真》就夸赞:“黄耆(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一般认为,黄芪补脾气,实肺卫之气。在这里,我们主要取它实心肺之气的作用。
再看葛根,性味甘、辛,凉,入脾、胃经,功在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且看李东垣对它的论述:“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可见,葛根这味药,直入脾胃,有升脾胃之气的功能。
又看桑寄生,性味苦、甘,平,入肝、肾经,功在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和前面的葛根、黄芪相比,桑寄生显然是针对下焦发力,鼓舞肝肾之阳气。
列位看官,你发现了吗?这黄芪、葛根、桑寄生,都是用来补气的。而且,它们各自负责上、中、下三焦,将一身之气补了个遍。这是为什么?其实,方才前文已经说过了。气为血之帅。要想改善血瘀,缓解动脉硬化,我们先从补气入手,气足了,我们才能行血。而补气又不能着眼于局部,整体调摄才是改善局部病变的基础。所以,我们用三味药各自镇守一方,令全身气机运行为之一振。
补气的问题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该化解血瘀、活血养血了。于是,我们看到了生山楂和丹参这两味药。生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功在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血瘀,这是山楂的一大功效。对此,《食鉴本草》就说得特别直接:“化血块,气块,活血”。再说这丹参。它性味苦,微寒,入心、肝经,功在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化瘀、活血、凉血是它的特长。《本草汇言》说得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列位看官请悉知。中医凡是要清理血脉的,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丹参。丹参和山楂配伍,唱得一台活血化瘀的好戏。山楂活中焦,丹参活心血,二者相搭配,通利一身之血。
分析至此,我们该知道这张方的背后,隐藏着两条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精髓。第一,补气活血,双管齐下。第二,不拘泥于局部治疗,而是着眼全身气血的调理,从整体治疗入手,改善体质偏颇,达到治疗目的。这两条都是颇具中医特色的,体现了中医大家的思想精髓。我等凡夫俗子如果应用得法,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栓等疾病的治疗,可以带来帮助。
最后,再把方法重复一遍——黄芪30克,葛根15克,丹参20克,生山楂9克,桑寄生15克。五味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煎煮2次,取药汁350毫升,每日一剂,分2到3次温服即可。服用前需经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大疗效。
全文完。您有高见?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