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谈——阴虚体质

作者:中国家庭报 2017-12-02阅读:890次

中医体质谈——阴虚体质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17年度国民体质辨识报告》。报告显示,阳虚质占比大,女性、青年偏颇体质比例更高。

阳虚、气虚等,是中医体质中的概念,中医体质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除平和质属于正常体质之外,其余均为偏颇型体质。该报告显示,仅有28.9%属平和质,其余均属偏颇型体质,其中阳虚最多,占总数的16.4%,气虚其次,比例为13.2%。中医体质究竟如何判断?又该如何改善?本报邀请中医名家一一详解。

典型状态:手脚心热,舌瘦红,少津液。

常见表现:形体干瘦,口咽干燥,夜间盗汗,失眠心烦。

中医的阴,既代表冷的、静的,也代表固定的、基础的,后者就包括身体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西医说的细胞组织血液等等,这些构成我们身体结构的东西,都属于中医说的阴。所以,阴虚是个很大的概念,往小了说是缺水,往大了说是物质结构的不足。

上火有时候就是阴虚

所谓缺水的水,包括了身体中的所有体液,甚至是细胞间液、组织间液,一个阴虚体质的人,是全方位深层面的缺水,他们整体看上去给人一种发干的感觉,干瘦甚至干枯。

缺水带来的第一个失衡就是上火,因为水少了,火自然就显得多出来了。所以,阴虚的人第一个感觉是不怕冷,典型的不怕冷发生在手脚心,他们即便在冬天,睡觉时也喜欢把手脚放在被子外面,这是阴虚的标志之一。这种不怕冷的劲头,和他们看上去瘦弱的体态很不匹配,就是因为他们的火力其实是虚火,是因为水不足导致的相对的火过盛,是阴虚阳亢。

他们的嘴唇、舌头也都因为虚火的存在总是红红的,但这个红不是鲜嫩的红色,而是暗红,是因为体液浓缩的结果,发红的同时发暗、发干。

因为缺水,他们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上火,而且这个“上火”还不是吃了去火药就能消退了,因为他们不是真的火大,而是真的水少,想让他们去火,只有通过补阴来改变体质,上火的问题、干瘦干枯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肢体出现酸软就可能是阴虚

既然阴是身体的基础,阴就不单纯包括水,还包括血肉筋骨,阴虚的时候,这些部位或者组织就会不足,因此,判断阴虚的典型症状之一是肢体的酸软,特别是腰部和膝盖的酸软。

前面我们讲的肾阳虚的典型表现是腰以下发冷,下肢怕冷,这就是阳虚和阴虚的区别:发冷的是阳虚,发酸发软的是阴虚,前者是能量不足,后者是物质供应不足,阴血不足以濡养。我们高举胳膊很长时间之后,胳膊会发酸发软,就是因为供血不足了,阴虚时候的肢体发酸和这是一个道理,只不过阴虚是持久、慢性的供血、供水不足。

中医体质谈——阴虚体质

肾阴虚是最严重的阴虚

和阳虚一样,阴虚的最根本最严重的是肾阴虚,这个人一开始可能是肺部疾患,比如哮喘、肺气肿、慢阻肺,平时干咳少痰,属于肺阴虚,但发展到后来会出现肾阴虚的表现,虽然病位在肺,但也同样可以有腰酸腿软这样肾阴虚的症状,因为中医讲,久病及肾,意思是不管是哪个脏腑的问题,最终都会累及到中医说的肾,也就是生命的根基,演变成肾阳虚或者肾阴虚;反过来,阴虚体质的人多是肾阴虚,因为这是他们“先天之本”造就的,和基因以及母体孕育的状况,以及他们婴幼儿时的健康情况有直接关系,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会在肾阴虚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不同的薄弱环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其他脏腑的阴虚,其中包括肺阴虚、心阴虚、胃阴虚、肝阴虚,但不管哪个脏腑,阴虚都可能成为常态。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者少痰,鼻咽干燥;

心阴虚:心慌心烦,失眠;

胃阴虚:口渴大便干,唾液少,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肝阴虚:眼睛干涩,视物昏花。

阴虚适合的药物: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补阴的第一药,最早是明代名医钱乙,开给出生之后“五迟五软”的孩子的,这些孩子无论是囟门的关闭牙齿的萌发还是站立都比正常孩子要晚,从西医讲,是先天不足,从中医讲就是肾阴不足,需要用补阴药培补生命的基础。既然最初是开给孩子的,也就可以看出药性的平和了,后世医家在此方基础上,又针对阴虚的不同侧重点,派生了很多药物。

肺阴虚:养阴清肺丸;

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胃阴虚:养胃舒;

肝阴虚:杞菊地黄丸。 文/任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中医体质谈——阴虚体质

号外!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家庭健康专委会主办,中国家庭报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家庭健康大会”,将于12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主管部门权威发布,行业专家深度剖析,业界大咖云集,带你解读“大数据,大智能,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中国路线图,欲知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