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生,绝非一日之寒

作者:天天养身健康一生 2018-02-20阅读:2697次

中医认为,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真气充实,生命活力就旺盛;真气亏损,生命活力就衰退;一旦真气耗尽,人的生命也随之消亡。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就已经记载气功养生。庄子在《刻意篇》中又强调气功调息以养生的重要,认为经常调整呼吸,吐出浊气,吸入清气,可以延年益寿。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进而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治宜导引”,主张把调整呼吸、调养心神、调整身姿结合起来,既用来养生延年,又用于治疗疾病。

就中医养生来说,培育真气最为重要,真气充盈,生命力强,就能健康长寿,病邪也难以侵犯,疾病就难以发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气功修炼,就是培育真气的自我养生之法,所以具有养生保健,抗衰延年的效果。

疾病之所以发生,从人体内部而言,就在于阴阳失衡。而气功疗法,培育真气,扶正祛邪,又能疏通经络,协调脏腑,调和气血,使失衡的阴阳重新归于平衡,疾病也就随之痊愈。

练习气功要做到三调:调息、调身、调心。不论何派气功,这三点都是关键的要素。

调身 就是调整身体的姿势。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需要分别选择卧式、坐式、站式和行式。不论采取哪种姿势,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做到姿势协调,舒适自然。

调息 就是调整呼吸。气功调息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深呼吸法,并不改变平常胸式腹式混合呼吸的原有方式,只是把呼吸变得深长缓慢一些。吸气时,胸廓慢慢扩张,腹部微微隆起,呼气时,胸廓慢慢回缩,腹部随之略有内收。另一种是腹式呼吸法,把常人的胸腹混合式呼吸调整为单纯的腹式呼吸。吸气时,胸廓明显隆起,呼气时,横隔上移,腹部明显内收。腹式呼吸的气息出入,远比平常呼吸更为缓慢,更为深长。调息,要求达到均匀、细慢、深长。均匀就是不能时快时慢;细慢就是呼吸柔细缓慢,出入绵绵,自然悠畅;深长就是气贯丹田,随着腹式呼吸的形成,深吸气时,横隔下降幅度增大,挤压腹腔器官,产生下行之力,这时再微微运用意念诱导,促使吸入之气下行入腹,出现气贯小腹丹田的感觉。

调心 就是调节心神。要求排除杂念,集中精力,精神内守,放松安宁,达到入静的境界。入静有三个阶段,初步入静,表现为心平气和,情绪平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对于内外刺激的反应也有所减弱;进一步入静,思绪更加净化,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入静再深入发展,就觉得恬静虚无,轻飘飘达到一种美妙无比的境地。入静后的感觉,还常常因人而异,古人就归纳出八触景象和十六触景象。对于任何一种景象,都不要刻意追求,一切任其自然,继续练功。许多人入静后都能收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的良好效果。

气功养生非人人适合

气功虽然是身心锻炼的好方法,但实践中常常会有少数人在练功过程中出现偏差。除了练功方法不当外,还与练功者在练功前的心理素质、个性缺陷等因素有关。也就是说,有的人本身不宜练气功。

1.个性素质有缺陷者:

过分关心自己健康、敏感多疑、性格孤僻、容易激动者,平时性格内向、做事小心谨慎者,或固守己见、爱钻牛角尖的人,都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这类人练功易出现偏差。

2.对练功朝三暮四者:

练功前一定要仔细对照,选择合适自己的功法。一旦确定,就要潜心练习,不可同时练几种功法,也不可今天练一种,明天练一种。几种功法相互影响,或换来换去,搞得心神不定。不但会影响练功效果,还容易造成气乱,出现偏差。

3.有精神障碍倾向者:

曾经出现过、或现在仍不时出现意识障碍、抑郁状态或痴呆状态的中老年人不宜练气功。因为练功入静之后,体内精神障碍因素容易被激发,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兴奋灶,会使练功者出现精神异常。

4.有潜在精神病发病因素者:

在直系亲属中有患过精神病的人,或练功者本人曾患过诸如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性抑郁症者,或在个性特征上具有“暗示性”高者,一般均不宜练气功。这类精神素质的人练功时最易诱发精神障碍。即使患病已经康复,练功也易再次发生偏差。

5.长期心理过于压抑者:

在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下,因解除了内心抑制,易出现情绪激动,个别病人还容易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失调,导致精神障碍。

6.平时受迷信影响太深者:

平时过于迷信,或受邪教影响太深,或对气功过于痴迷者。这种人容易把气功神秘化,易于接受言语、行为的暗示,还往往会把某个所谓“气功大师”奉若神明,当作不容他人怀疑的偶像。这种人不但易在练功中诱发精神障碍,出现偏差,而且对产生的不良后果往往执迷不悟,纠正偏差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