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一凉,气血将亡!古中医回阳之术,竟然用的是它

作者:精诚名医汇 2018-03-06阅读:2927次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我们的话题,从“中阳”二字说起。

什么是中阳?中阳者,脾阳也。

现代医学认为,脾是可以摘除的,而且短期内影响不大

但是古人不这样认为。在中医学的眼中,脾,是人体至关重要的角色。失去脾,就如万物生长,失去了土壤。脾对人体的意义,中医先贤们最为看重。

现在,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1800多年前的东汉。在那里,我们去会一会老朋友——张仲景。

关于张仲景,看官如果经常仔细阅读我们订阅号,应该是比较熟悉了。之前,我们有多篇文说,专门介绍仲景先师的心法医方。今天的文说,我们还要继续品味。

我们知道,张仲景的年代,兵荒马乱,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多病多灾。张仲景作为一名医生,投身于百姓的水深火热之中,纵有三头六臂,也难免力不从心。

为什么?因为太多人都有同样的病症。治好了这个,来了那个。作为医生,他只能一个一个地治,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苦。

正所谓,医生可以治病,但救不了命,正是此例。

长期的行医实践中,张仲景发现了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有出血症。这里的出血,表现不一。有的人,在大便的时候出血。有的人在咳嗽的时候咳血。有的人鼻子出血。还有的女子,月经来了止不住,不停地出血。他们往往四肢不温而发凉,面色萎黄、舌淡苔白。号脉的时候,仲景发现,他们的脉象是沉细而无力的。

这样的人,最喜欢用干枯瘦弱的双手,紧紧握着张仲景的衣襟,拼劲力气说一声:“救我”。此时的仲景,心如刀割。

百姓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思索。最后,他把依旧把目光,定格在“脾”上。

对,脾,我们人体中的脾。张仲景曾多次将其视为诸多疾病的根由所在。这一次,他又瞄准了脾。

为什么要这样呢?看官须知,在中医的理论里面,脾主统血。什么是统血?说白了,就是管理血液的运行。血之所以在身体里运行得良好、有序,就是因为脾在“管着”它们。如果脾阳虚弱、脾气不强,那么血就会妄行,形成出血。这出血,溢于上,则鼻子出血、咳血。溢于下,则便血、崩漏。

张仲景觉得,老百姓既然多出血证,应该和脾阳不足有关系。患者往往四肢不温、面色不好脉沉细而无力。尤其是流出血来的血,色泽暗淡无光,这些都是脾阳不足、脾气虚弱所致。另外,就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条件来看,脾阳不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通病。

总之,一句话,脾阳一凉,气血随之妄行。血流光那一天,就是命将亡的那一刻。

不能再等了。张仲景必须找到一个办法,解决百姓的困难。这是一名医生,天生所具有的职业心态。

用什么呢?在那个年代,缺医少药,用什么才能入药解决问题呢?仲景皱着眉头,四处探寻、不断尝试。

忽然有一天,他把目光定格在烧饭用的灶台上。他紧皱的眉头,终于有了些舒展。

其实,张仲景看到的,就是灶心土。什么是灶心土?它是指灶底中心部位的土块。而且这土块,必须是经过柴草烧熏多年的。年头儿少的,还不行。在古代,这是一味中药。它能干什么?能健脾、收涩。它的入药,我们后人臆测,古人应该从三点考虑。一,它色黑黄,黄入脾。二,脾胃腐熟水谷,而灶底中央也是腐熟水谷之所。两者相通。第三,灶心土久经熏烧,性温热,所以可以健脾阳。总而言之,灶心土被古人视作收涩、温中、止血的良药。此药后来也称伏龙肝。

好吧。那就是它了。

仲景挥笔,写下一方。打头的一味,就是这灶心土。这张方子,成了后来《金匮要略》里面的经典方剂,功效在于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它就是黄土汤。组方如下——

灶心土30克,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9克,水煎服。现代的服用方法,是灶心土水煎取汤。其他药物煎煮。阿胶烊化冲服。

此等用法用量,我们择选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简单来说说此方的精义吧。

灶心土,健脾、温中阳、收涩止血。白术和炮附子,专门用于温补脾肾之阳。因为脾阳不足,是造成脾不统血的根源。但是,白术和附子都辛热,对于素体失血的人来说,恐怕会进一步灼伤阴血。于是,就有阿胶和地黄来滋阴补血。患者失血日多,肝血流失大半,肝中血虚而生热。热迫血妄行。所以,清肝热势在必行。于是,就用黄芩来清肝热,同时进一步制约附子和白术的燥性。而阿胶和地黄在滋阴之性,在白术和附子的配合下,也不会过于滋腻、碍于脾阳。于是,这就成了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经典方剂。

好吧。就这样吧。在那个年代,受条件的制约,仲景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好在,这样的一点努力,成效是十分卓著的。实践证明,因为脾阳不足而导致的便血、崩漏等疾病,在它的帮助下,会得到很好的治疗。无数百姓,因为这一张方剂,有了转危为安的契机。而且,千百年过去了,此方一直到现在也被应用着。现代医学领域里的慢性胃肠道出血、便血、慢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就经常用到它。

好了。作为一个故事也罢,一张方剂的介绍也罢,此文到这里,似乎应该收笔了。

不过,我们还有最重要的话没说,这就是,养生,万万不能伤了中阳。中阳不足,不但易患出血疾病,而且影响气血津液的生化,影响肾中之精的补养,气血不足、行劳倦伤、须发早白、过早衰老、性功能低下、睡眠不安、乏力神疲……凡此种种,难以述说。就仿佛农家的土壤贫瘠不堪一般,我们还能指望它长出怎样的果实呢?

中阳一凉,气血将亡,此言不虚。

全文完。文中方剂,需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