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的名字及其内容中黄帝和岐伯等的对话来看,这部书和黄帝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有些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到了宋代,便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黄帝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科学技术也不发达,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黄帝内经》这样的高水平的理论著作的。而撰写此书的人之所以将书名冠以“黄帝”,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为了书籍便于流传。
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华夏儿女对黄帝都崇拜有加。如果托名是黄帝所作,在民众中就会容易取得信任、受到重视,从而既受到保护,又便于流传。
所以不少古籍都采用了托名的方法。仅和医药有关的书除了《黄帝内经》外,还有《黄帝明堂经》、《黄帝素女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雷公药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托名而留下来的典籍,其真正的作者却永远不被人所知。他们这样做只是出于高度的责任心。这也是为什么至今,我们对《黄帝内经》的著作时间仍无定论的原因。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根据传说,《黄帝外经》早已失传。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汉书》成书于东汉时期,由班固所撰。据载,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的时候,主要参考的是西汉末年刘献《七略》。另外,根据西晋医学家皇甫谧在所著的《针灸甲乙经·自序》中
写道:“按《七略》、《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由此可见,刘欲在《七略》中,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我们从中可以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年就已经问世了。后世以这个时间为底限,又推断出了3个更为确切的时间。
宋代的邵雍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圈之时。他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一、二》中以为《素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于上古。”后来,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清代的魏荔彤等也都认同这个观点。
而与邵雍同时代程顺、司马光,则提出了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间的观点。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文中说《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书于西汉时期。现代学者刘长林和吴文鼎都持此观点。他们的主要理由是:首先,《黄帝内经》全书约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学巨著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而西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相对诸侯割据征战的战国时期来说,其社会条件更利于编著此书。其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乘阳庆传授给他的10种医书中,并没有提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一书如此经典,如果当时已成书,乘阳庆不可能不传给淳于意。这足以说明,《黄帝内经》在西汉初年还没有成书。综上所述,关于《黄帝内经》到底成书于何时的问题,确实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做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