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一:元气为本,“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作者:神黄中医说 2017-07-11阅读:4085次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一:元气为本,“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专业医学团队,只为优质内容,请点右上角关注!

彭鑫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1563~1640)以重视真阴真阳、善用温补而闻名医林,在论治痰病方面的论述也别具一格,提出“痰非病之本,而痰惟病之标”,“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者多”等卓有见地的观点,对于认识痰病的起因、诊断、鉴别、治法、方药、自疗、预防等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在全面论述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元气为本、标本分治、治本脾肾、自疗保健等4个学术思想要点,以下逐一论述,希冀对临床有所助益。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一:元气为本,“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张景岳

元气为本

关于痰的由来,张景岳认为“痰即人之津液,由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景岳全书·杂症谟·痰饮·论证》)。若脾胃强健,元气充足,水谷津液自得其正;而假如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水谷不化则气血反变痰涎。故虚劳以及病至垂危之人必多痰,甚至痰涎益甚,皆由元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痰与津液血气同源的这种认识,成为其重视培补元气、反对单纯治痰的理论基础。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一:元气为本,“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中医:《景岳全书》

关于治痰的原则,张景岳重视培补元气,这与他所倡导的真阴真阳、温补命门的医学思想密切相关。张景岳认为:“痰涎之作,必有元气之病。”因此,贯穿其治痰的中心思想是:以培补元气为本,扶正祛邪,反对百病皆从单纯治痰立法。他认为治痰必当温健脾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因此治痰之法无他,但能使元气日强充助胃气,痰必日少,既有微痰,亦不能为害。他说:“痰涎之化,本因水谷,使累脾强胃健如少壮之流,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日消而痰涎日多。此其故,正以元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愈盛也。”张景岳对于不顾根本、仅仅治痰的这种舍本从末的治疗方法深深地不以为然,认为“若元气日衰,则水谷津液,无非痰耳,随去随生,有能攻之使尽,而且保元气无恙者,吾不信也。”因此张景岳提出“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一:元气为本,“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关于具体的治痰方法,渗透着张景岳个人临床特色的《景岳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元气为本”这一中心思想。著作中张景岳论治痰病涉及范围广泛,遍及内外妇儿诸科70余种病证,有痰火、热痰、风痰、寒痰、湿痰、虚痰、食痰、郁痰等多种证候,其中至少三成的病证是从虚痰论治。因此在临证上以补为主,以攻为助。他说:

“凡实痰本不多,其来亦骤,其去亦速,其病易治,以病不深也;虚痰反多甚,其来则渐,其去则迟,其病亦难治,以病非一日也。”

下期: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二:“痰非病之本,而痰惟病之标”,标本分治

关注本头条号,不要错过下期。请点关注,获得更多专业中医内容。

友情提示: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下载 “中医智库” App,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