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本草正》、丁伯荪用药心法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要为你说上一病,乃是十分令人生畏的中风。大家都知道,这个病一旦患上,轻者尚可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者,则需要一辈子被人照顾。其中苦楚,就不必言表了。现在,我们要为你献上一方,乃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张良方和奇方。如果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应用,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黄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当归、赤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新鲜桑枝一尺。将这些药物水煎服,每日一剂,在一天之内分3次服用完毕即可。使用前需经中医是辨证指导,适当加减,以求最佳疗效。
此方适用于出现中风征兆的人,以及中风轻症的人。
列位看官,你可知此方的来头?此方,首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医学杂志中。其拟制者乃是名中医丁伯荪。这位名医,想必今天的人已经少有耳闻了。这也难怪,丁师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就已经故去了。丁师在世时,乃是江浙一带著名的祖传中医师,悬壶半个多世纪,活人无算。他曾经煮有《医理衡正》和《要言不烦》两本书籍,但是只有《医理衡正》尚存部分书稿,可供后人演习。而上面这张方,就是丁师的一张经验方,为中医界不少同仁所重视。
此方有什么高明之处呢?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下大力气把患者体内要“造反”的血管住。
列位看官,说中风患者体内“血要造反”,乃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但着实也比较贴切。中风,要么脑出血,要么脑缺血,总之是脑子里血液不听话所致。那么,怎么才能让它们听话,乖乖运行呢?这张放给我们的启示很大了。列位请看——
第一味,黄芪,重用30克。这一笔如晴天霹雳,令人心头一惊:人家都中风了,为什么还加入药性上升,以补气见长的黄芪呢?其实,这体现了此方对中风发病机制的认识。原来,中医认为气血二者乃紧密相依的一对儿。君不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血没有气作为统帅,自然不知要流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自然要补气摄血。因此,重用黄芪,就是要给血派一位统帅,让血老实起来。
不过,只用黄芪是不行的。我们加入了当归和赤芍。且说那当归,性味甘、辛,温,入肝、心、脾三经,功在补血活血。它是自古理血的要药。诚如《本草正》所言:“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再说那赤芍,性味苦,微寒,入肝经,功在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它和当归一样,乃理血的要药,而且重点在“散”和“凉”二字上。也就是说,中风患者有血瘀者、血热者,用赤芍算是对路了。这两味药在这里,助黄芪一臂之力,更好地解决血液所存在的问题,管住它、安抚它。
此方本来是要管血的。但这个时候,忽然笔锋一转,剑走偏锋,用了两味入肝的药物,这就是夏枯草和石决明。且说那夏枯草,性味辛、苦,寒,入肝、胆经,功在清火,明目,散结,消肿。在这里,我们取喜夏枯草清肝降逆之功。恰如《本草通玄》所言:“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还有那石决明,性味咸,寒,入肝经,功在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医学衷中参西录》赞曰:“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这两味药在这里,就是要平肝阳的。可见,这张方将肝阳上亢、肝气逆乱视作引发血造反的根由之一,因此派“兵”镇压。
最后,我们看到了金银花、桑枝、防风三味药。这三味药是干嘛的?简单来说,就是通络、清热、化瘀。其中,以通络为最主要的目的。络脉不通,乃是中风起病重要因素。化痰郁、清血热、通络脉,只有这样,才能将中风的发生几率降至最低。
至此,这张简方的用意,可以为您分析到这里了。此方用药简单明了——通过补气摄血、凉血活血、平肝降血和活络通血四重手段,安抚体内那股作乱的血。尤其是其中黄芪这味药的运用,更是神来之笔。而且,就临床观察来看,中风患者有气虚问题的,也的确是不少。所以此张方虽在上世纪所拟制,但是至今依然有它的实用价值。列位看官如果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科学运用,适当加减,应该会取得不错的疗效。诚如是,实乃“精诚名医汇”最大之宽慰了。
全文完。您有何高见?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