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往往发生在饮食油腻、懒于运动的人身上,他们在沾染湿气后,会感到四肢乏力、易困倦、精神不振、面部油腻、头发爱出油、舌苔厚粘腻、长痘痘、大便沾粘难冲及虚胖水肿等,这些都是湿气过重的典型表现。
中医将湿邪归为危害现代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因饮食作息习惯,湿气十分容易入侵及长期滞留于人体,十人九湿!
而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是隐蔽而缓慢的,它在一步一步的侵害人体的健康,起初会出现舌苔厚腻泛黄、皮肤起疹起痘等,湿气到后期会导致四肢酸痛、肿瘤等。
湿气太重会对我们身体造成越来越不健康这个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在在乎这个湿气。影响我们身体的亚健康。
什么是湿气?
湿气不是水或者水汽,而是像鼻涕一样的物质,黏黏的东西,特别是存在骨缝关节,而本来体内正常的水分受凉之后变成湿气,寒气,所谓湿性重浊,寒性凝聚,导致气滞血瘀,人体就不舒服,是身体各种毛病的症状源头,中医就有万恶源于湿。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小心爱睡觉的孩子是“湿重”
很多孩子,很乖,而且特爱睡觉,这也是被湿邪困住了。这些孩子之所以湿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强,后天喂养的时候,家长可能没注意到,伤了他的脾气。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得疲劳了,所以小小的年纪就容易犯困。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中医老专家胡维勤表示》
要想彻底改善肥胖的问题,就要通过祛除外寒和内火来完成。其实不光是肥胖的问题,如果祛除了外寒和内火,五脏功能得到了调节,整个身体状况都会得到改善。中医治病不是治症,而是整个身体的调节。身体调节顺畅了,血脉都通畅了,病自然就消除了,肥胖也就自然地消失了。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自我诊断体内是不是有湿的办法
起床时——看感受
假如天天早晨起床的时分觉得格外疲惫,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相同,浑身不清新,人也懒得动,那么能够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看粪便
清晨便利后,能够调查一下粪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便利调查马桶的,也能够调查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假如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即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粪便的因素)也阐明体内有湿了。粪便的色彩和形状也能够协助区分体内是不是有湿。正常的粪即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如今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粪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粪便的色彩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主要象征,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受。时间长了,宿便发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
刷牙前咱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个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以外候”,舌头是能够灵敏地反映出咱们身体状况的。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喧嚣,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假如舌头达不到这些目标,那阐明身体机能现已出现问题了。假如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阐明体内有寒;假如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阐明体内有湿热;假如舌质赤红无苔,则阐明体内现已热到必定的程度伤阴了。
除了以上首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区分办法:
榜首,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分,恶不厌恶。很多人说自个一刷牙就吐逆、厌恶,喉咙里面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受,即便有吐痰,也仅仅一点。
第二,早晨起来感受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趁便说一个祛湿的妙法,即是点揉承山穴。(还有三阴交,阴凌泉都很有用,最佳能够进行帖敷,更有用)
说到祛湿,很多人想到的是薏米,今天我们就要来澄清下,其实去湿最厉害的东西不是薏米,而是它——芡实。
芡实去湿为什么比薏米效果好?
芡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种子。新鲜的芡实生长在池沼湖泊中,和莲藕、茭白、荸荠等8种植物并称为“水八仙”,并有着“水中人参”的美名,是它被大家熟知的“鸡头米”。
芡实去湿功效:芡实味甘涩、性平,中医养生学认为,芡实抗衰延年,补中益气,健脾止泻,固肾益精,除湿。
芡实和小茴的强强联合,能逼出体内寒湿。一个健脾除湿能力特别强,一个驱寒温热效果好,两个一起吃,再加点别的食材辅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去湿食疗方。古方《神农本草》及《脾胃论》中有讲到下面这个方子:
除了茯苓、甘草以外,还加了砂仁、甘草、香薷
砂仁——味辛,性温。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甘草——味甘,性平。健脾益胃、和中缓急。
香糯——:味辛,微温。行水散湿,温胃调中。
做法如下:
将以上食材放入沙壶中煎熬约半小时即可,每日三次,饭后服用,中医调理一定要长期坚持,短期内一般不会有明显效果,与个人体质及吸收有关系。
如果觉得难以坚持,或者你本身就是肠胃不好,那就不要食补祛湿或者中药调理,建议直接用中医外治疗法穴位贴敷祛湿,不需要花时间熬制,直接晚上睡觉前贴敷到脚底涌泉穴,早上起来揭掉即可,非常方便,效果也很不错。
穴位贴敷,也是目前祛湿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穴位贴敷法乃中医外治的一种方法。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你也可能听过,生姜能够祛湿,但是用发酵姜根粉做穴位贴敷疗法,效果最好。
在《清太医院配方》一书中,载有“延年涌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药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种药熬枯去渣,入铅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搅拌成膏,制成膏贴。
据载: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亏损,骨痿身瘦,阳气虚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常多疾病。若常贴涌泉穴,兼贴肾俞、关元穴,不但终身永无寒湿、脚气、瘫痪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此后渐渐流传于民间,经现代科技改良制成药包贴涌泉穴叫酵素足贴。此方比其他方法祛湿效果要好。
如果坚持每天贴敷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据统计,贴敷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手脚冰凉、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便秘、风湿等疾病。
需要了解和使用的读者可以加微信:930063367备注: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