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2月至5月,中医同城&医馆界团队对广东省11个地级市、香港及澳门地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中医馆实地调研。时逢春天,故名“春天的故事——粤港澳中医馆调研”。
”
■ 医馆界创始人 王中华「忍冬」发自深圳
温馨提示:本调研报告首发于2017年6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医馆发展论坛。本文为图文详解版,约8000余字,烧脑时间13分钟。
调研目的
一、行业基础研究
中医馆是近年新兴的行业,目前体量还小,能否定性为“行业”尚存争议,许多重要的行业基础数据几乎空白。《医馆界》作为专注中医馆的行业财经新媒体,需要大量收集市场一线的真实案例,以做出相对客观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二、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医馆界》的中医馆评价体系为蓝本,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由团队全员共同完成。医馆经营人才是稀缺的,医馆研究人才几乎是空白的,实地调研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三、粤港澳三地中医政策对比研究
清末以前,港澳皆为广东辖区。粤港澳地相近、语相通,文化背景相似但中医制度迥异。
区域市场分析
*中医药地域文化
*区域医疗政策开放程度
*区域主要中医药机构
*区域中医水平与数量
1
广东人信中医是文化沉淀的结果
▼
中医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相比现在国家推动的全民中医热,地方性的中医药文化对市场的影响更为深远。
如果评选全国中医氛围最好的省份,广东首屈一指。
认真研究地域文化对中医发展的影响,会发现显著的地域差异:为什么凉茶兴起在广东,而膏方盛行于江浙?
当人们在讨论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商标之争时,没几人注意到这两个凉茶巨头都在广东,也不会想到它是中草药饮品。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如同凉茶是广东人的生活日常一样平淡无奇。
岭南暑湿之地,清热去火的凉茶成了广东人的不时之需。
广东人喝凉茶一般会选择传统的凉茶铺,黄振龙、徐其修等老字号遍布大街小巷。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道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广东凉茶用途很广,绝不仅是王老吉们给你形成的印象。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感冒中暑,大多先试试凉茶。讲究的广东人会自己采购药材来煲,在乡下甚至自己采药煲。
▲广东汕头的凉茶铺,最便宜的1.5元一碗
煲汤也是广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与广东凉茶一道当仁不让地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标志。
随便在路边问一个广东大叔大妈,他都能如数家珍般跟你说一大堆中草药的功效、煲汤煲糖水煲凉茶做菜全是按照四时节气的变化而变。老火汤要文火慢顿,广东人在煲汤上付出的时间和耐心也不是其他地方的人所能媲美的。
▲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
逛逛广东省内的两大中药材批发市场(广州清平和揭阳普宁)就会发现,市场销售的基本都是参茸燕草和药食两用的煲汤料。
▲普宁中药材市场2017.05,7月1日迁往新址
从小喝着凉茶、老火汤长大的广东人,他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就是这样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潜移默化,深入骨髓。
医馆界团队在广东各地调查当地人对中医的认知度,多数人的选择是:常见病首选中医,搞不定了再看西医。
这个结果只有广东最明显,甚至对比当前民营中医最成熟的杭州市场,老百姓对中医的接受度都远不如广东地区。
有个现象需要注意,广东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大省,广深莞佛等地的外省籍人员超过广东人,其城市居民对中医的接受度被大量稀释。调研组在潮州发现,潮州市老城区以当地居民为主,中医诊所随处可见,西医诊所很少;然而城市外围却是民营西医机构的天下,受众多是外来务工者。
关于广东中医文化值得发掘的内涵很多,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前不久某知名科技公司的一则招聘启事在中医圈掀起波澜,直言不招信中医的员工。笔者在愤愤不平之余,写了篇《广东人别想进美团,因为你们信中医!》。略作参考。
2
令人肃然起敬的广东中医!
▼
1中医名院出广东
2016年,广东省中医院门急诊量达770万人次,连续20年蝉联全国第一,是中医界的一面旗帜。
一家中医院的门诊量超越众多西医院而连年雄冠全国,离不开广东深厚的中医底蕴,更离不开院方的经营之道。多年以前,广东省中医院曾连工资都发不起,平均每天门诊量仅2000人次。今天,它平均每天门诊量超过2万人次,增长了10倍。
原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总结,中医院的核心就是中医药临床疗效。
怎样提高临床疗效?首先,人才是关键。创造条件让中医师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前两届的60位国医大师中的27位被请来医院带徒,为中医药人才成长营造一片沃土。
▲佛山市中医院,周六仍人满为患
广东的地市级中医院同样实力雄厚,自2011年起,佛山市中医院连续6年竞争排名居于全国地级市同行之首。
2 “抗击非典”:中医正名之战
广东是2003年“非典”的发源地,“非典”起病急、传播迅速、病死率高,面对这种突如其来且未知的恶性传染病,广东最早允许中医参战,创造了病死率全世界最低的记录。
在西医主导的传染病领域,中医参与后,从配角到主角,其卓越贡献得到世卫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非典”是中医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一次中医的正名之战,广东中医功不可没!
3
医疗政策开放度决定市场繁荣度
▼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策性、区域性非常强的行业,国家层面的法规到了地方,一般都会“因地制宜”地作出调整,几乎每个省医疗的管控政策都不一样,在广东成功的商业模式未必能在北京、上海适应。熟悉地方政策是医疗从业者的必修课。
广东是中医药强省,2016年出台了《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医疗是重点民生领域,为了让老百姓可以更加便捷地解决就医问题,广东一直很重视基层医疗的投入,大力发展社康中心。在深圳,要求大医院专家必须定期定点到基层出诊。
政策好不好,执行很重要。具体到民营中医机构,影响最大的三个医疗政策:准入门槛、医保资质和多点执业。广东省级层面的政策是相对开放的,地市级落实差异不小:
一、准入门槛是医疗创业的先决条件
在此次调研的广东11个地级市,各地的民营中医机构注册门槛相对宽松。当然,中医机构细分为很多种,注册中医坐堂医诊所和民营中医院的区别就不细讲了。本文主要指诊所、门诊部一级。
至于新政允许的体制内在职医生开办诊所,这就不仅是法规层面的问题了。调研中了解到,体制内专家参股医馆的现象开始普遍化,但在职医生对于拿自己的医师证开办一家医馆依然很谨慎。目前体制内中医离职创业者还很少,预期未来会渐成趋势。
二、医保准入放宽
医保受制于地方财力的影响,各地对于民营医疗的医保准入政策悬殊极大。广东的医保定点整体在全面开放,尤其深圳开放的速度最为明显:
根据《医馆界》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深圳具有医保资质的医馆不到10家(不含坐堂医诊所挂靠的药店医保),2017年上半年至少新增了一倍。
但是,许多医馆把经营状况不佳怪罪于没有医保,认为只要取得医保定点,患者就会自动找上门来,这样的想法最终都会失望。医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医疗的本质是治好病,你医馆若是没疗效,即使不花钱又有哪个患者会上门呢?
以前医保名额稀缺,医保定点较有竞争力,随着政策的开放,以后医保会逐渐成为医馆标配,尤其是规模性医疗机构。
三、体制内专家的多点执业
医馆要做大做强,优质医生资源是根本。对于民营机构而言,那些公立医院多点出诊的专家不算多点执业,只有开放体制内专家到民营机构出诊才是真正的多点执业。
杭州是全国民营中医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多点执业开放最彻底的城市之一。二者的关系成正比。
公立中医院虽然有住院部,但以门诊收入为主,专家在民营医馆出诊必然导致患者分流,所以,多点执业的政策落实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在该政策不太开放的地区,大型医馆的最大竞争对手不一定是医馆同行,而是公立医院。
调研中一位即将退休的中医院院长坦言,他也认为这个趋势难以阻挡,也有医馆多次邀请他去客座出诊,但他不敢轻易带这个头。“再等两年吧!”
从调研民营医馆体制内专家比例来看,开放程度最高的是广州、深圳,其次是佛山、珠海、惠州等,再次是东莞、江门等。多点执业的开放程度与城市民营中医的规模几乎成正比,但与城市经济水平并无直接关联。
以东莞为例,东莞除了少数退休专家,专家基本不在体制外客座。由于毗邻广州,交通的便利几乎与广州形成同城化,东莞不少医馆曾邀请广州专家客座出诊,但效果并不理想。医生的口碑建立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中医尤其明显。
这也反映出广东人务实的性格,相对于不少地区迷信专家的头衔,广东人选择医生时要理性得多。即使国医大师偶尔来广东某医馆出诊,也不一定会约诊爆满。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本文不展开讲。
4
重新定义“中医馆”
▼
近年,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出台中医馆相关管理规定,但实际注册时,机构名称中并没有“中医馆”一栏。其实,截止目前,全国仅有深圳卫计委对“中医馆”有明确定义并设置了注册标准,归类为中医门诊部。其他地区偶尔也能批中医馆,但没有形成制度化。因此,“中医馆”更多的是一种俗称。
▲深圳中医馆设置标准
同是中医医疗机构,深圳用法律定义的“中医馆”有何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纯中医”,即要求100%纯中医诊疗。对应的国家标准是85%以上,国家层面是允许有少量西医疗法的。
全国各地对“中医馆”的称谓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国医馆、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中医坐堂医诊所等,看看广东有哪些地方特色称谓的“中医馆”:
▲广州 ·霍英东鹤年堂中医城霍英东集团与北京鹤年堂共建,7000平米的一期已投入使用,规划三期完成,占地总面积640亩。
▲东莞 ·宏元堂中医院东莞医馆龙头,旗下有一家中医院和2家国医馆。
▲佛山 ·怀仁国医堂(含月子会所)也叫怀仁养生堂,位于希尔顿酒店裙楼,面积6000平米,投资5000万元。
▲潮州 ·大娘巾卫生馆流传潮汕地区300多年的妇科流派,分布在潮汕多地,大娘巾之名来源于地名的音译,有的分支也译作大粮根。
▲揭阳 ·黄炎光医寓医寓是揭阳地区特有的称谓,相当于中医诊所。
▲深圳 ·国贸名中医馆公立中医馆,隶属于罗湖医院集团。
没有标准就没有方向,各项数据分析研究就无从谈起。《医馆界》作为中医馆行业媒体和专业研究机构,对中医馆的定义是:
以纯中医为主要诊疗手段的中医机构,不论民营与公立,不论规模大与小。
医疗机构名称的监管一向严谨,既然注册不了“中医馆”,各地医馆不惜与监管部门“斗法”也要坚持己见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何如此热衷于用医馆之名?
▲珠海 ·一道中医馆
珠海一道中医馆的负责人黄老师的答案很有代表性,一道医馆注册的是中医诊所,但招牌一直用“一道中医馆”,他坚持的理由是:
1、字号传承的需要:按照珠海对中医诊所的命名规则,必须用注册中医师的姓名命名,如:珠海黄**中医诊所,诊所作为一个经营实体,没有字号或者说姓名就是字号,如果当事人“百年”以后,没有字号可以流传下来。如果古代如此,那同仁堂、广誉远等老字号就不可能不存在了。
2、“馆”的特殊文化内涵:其对于诊所、门诊部、医院这样的“舶来品”,“馆”字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向受众传达纯中医的形象。
5
广东省中医基础数据
▼
根据广东省卫计委公布的《2016年广东省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情况简报》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全省执业(含助理)医师24.4万,其中中医师占比14.9%(与全国水平持平),为36356人。中医师数量排名前四的城市为: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
社会办中医机构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社会办中医启示录》,统计时间截止为2015年4月。
本次调研以了解概况和收集样本为主,无法准确统计广东各市的民营中医机构数据。下列图表为医馆界发布的深圳医馆统计数据:
详情请参阅《2016深圳中医馆调研报告》。
6
谁在开医馆?
▼
中医馆近年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一是借助了国家振兴中医药及医疗资源下沉等政策的东风,二是各路资本竞相杀入。
中医馆的两大源头
一、医为主
A、医生开的个体诊所:以个体户和夫妻店的形式常见,以数量算,这样的传统诊所占市场的大多数。符合传统中医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的理想,成本小但难以规模化。
▲深圳 ·黄海涛中医诊所
B、新型中医馆:主力部队,经营模式有较大创新。相对于药店坐堂医的以药养医,更注重医生的价值。
▲广州 ·正安中医珠江新城店
二、药为主
C、药店坐堂医:自古流传下来的中医原生态,中医馆的鼻祖。只是现代药店以经营西药为主,现代坐堂医的特点是以药养医,把医生当成卖药的业务员。药店坐堂医在大陆被禁止了多年,直到200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医坐堂合法化。
▲深圳 ·二天堂宝安创业店
虽然药店坐堂医的以药养医模式备受诟病,但众多有远见的大型连锁药店早已不满足于坐堂医模式的小打小闹,山东燕喜堂、四川德仁堂等战略布局中医馆且成效显著,医馆逐渐成为连锁药店的主力业务;有些甚至独立品牌运作,成为医馆界的中坚力量,如圣爱之于一心堂,新城中医会馆之于彩虹大药房等。
然而时至今日,广东的主力连锁药店如大参林、中联、万泽、海王星辰等几乎无一涉足中医馆,在中医药耕耘多年的二天堂至今没能走出药店坐堂医的圈圈。国大、友和等也只是小范围试水。
D、同仁堂的药+医模式:北京同仁堂是最著名的中医药品牌,也是介于传统药店与现代医馆之间的中间业态。典型特征是:医药并重。由于历史渊源的关系,北京同仁堂的近亲品牌在医馆经营的模式上有诸多共同特点,《医馆界》总结为“同仁堂模式”,以后再细讲。
▲广东四地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在各地的经营策略有别,有的门店里的中医馆营收只占门店总营收的20%,依然以药为主;多数医馆并重,佛山汾江中路店开在佛山中医院对面,直接注册了中医门诊部。
E、公立中医馆:中医馆不是民营机构的专利,各类公立中医馆正不断涌现。以前出于行业认知的误区,医馆界只专注民营中医机构,直到在广州发现西关国医馆。未来三五年,公立医馆和连锁药店必将成为影响医馆行业发展的两个最大变量。关于公立中医馆,请参阅《聚焦行业隐形大鳄——公立中医馆!》。
▲东莞 ·广中医国医堂
F、药企(中成药):流传至今的中药老字号大多转型成了中成药企业,它们以品牌影响力进军医馆业顺理成章。
▲深圳 ·广誉远中医馆
G、药企(中药饮片):有实力的医馆都在将业务向上游延伸,收购饮片厂,甚至建立种植基地。产业向下游延伸也是正常。
▲广州 ·康美医馆
H、其他:地产商、上市公司等。中医馆模式轻,各路资本扎堆。
▲深圳 ·得道精诚中医馆
7
香港中医馆
▼
香港中医师的数量相比深圳可谓富得流油:
2000万人口的深圳才3000名中医师,而730万人口的香港则拥有约10000名中医师(截止到2017年8月,香港共有7244多名注册中医和2636名表列中医),表列中医相当于内地无法考取《医师资格证》的民间中医。另外,香港三所开设中医专业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几百名中医生毕业。
中西汇聚的香港,习惯了西医,中医药一直处于边缘位置。香港实行全民医保,持香港身份证就能享受公立医院质优价廉的服务,但香港实行预约制,往往排队时间很久。香港民营中医机构没有医保,看病只能自费,而且香港的中医师不允许开西药,只能用中医中药治病。没有疗效,中医生存都成问题。
香港没有中医院,所以中医师没有职称评定,中医师起点一样,市场充分竞争。香港现行的中医管理制度“管和尚不管庙”,严抓中医师队伍,制度设计上有先进之处。
▲香港特色的“楼上诊所”
由于香港实行高地价政策,开店成本相当高,中药店坐堂医和个体诊所是主要的行医方式。这种传统行医方式可能符合许多大陆同胞对港澳台传承中医的想象,然而其小而散的特点也容易衍生诸多问题,收费不透明、诊所形象差、药材质量差等现象突出,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对中医药的不信任。
香港的高消费众所周知,然而,对比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诊所的价目表,相较于一河之隔的深圳,香港的中医消费水平只是中等偏上。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诊所价目表,截图自官网。
香港三大主力医馆
香港和顺堂(35家诊所,每月新开2-3家)
特点:沿地铁线开店,app约诊,中央药房集中煎药配送。
培力(53家诊所)
特点:香港上市公司,全国6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之一;诊所开具的处方全部使用中药配方颗粒。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诊所(8家诊所)
香港浸会大学一直是香港中医药教育的主力军。
8
澳门中医馆
▼
澳门弹丸之地,人口仅61万,截止到2016年6月,澳门共有中医1078名(中医生562名,中医师516名)。澳门对中医的称谓独一无二:中医师相当于大陆无证的民间中医,但允许行医;而澳门的中医生,才等同于大陆的中医师,为科班出身。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都有中医药学院,但以澳门科大为主力。
▲澳门的非赢利性中医诊所
澳门的中医形态与香港相似,以个体诊所和中药店坐堂为主。另外,澳门有许多非赢利性的中医诊所,澳门的医疗福利比香港还好。澳门的中药材绝大部分从内地进口,中医药消费水平与珠海相当。
9
发现好医馆之广东样板
▼
▲和顺堂深圳坪山生产基地
和顺堂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中医药名企,其对行业的主要贡献有三:
1、基于日本顶级饮片技术标准打造的精品中药体系,提升了业界的中药质量意识;
2、一手推动中医坐堂合法化,为医馆行业大发展扫清政策障碍;
3、和顺堂香港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中医馆走出去做出了有益探索。
了解和顺堂详情请参阅《从1家药店到90家医馆,是什么成就了全国门店最多的连锁医馆?》
▲广州 ·固生堂岭南中医门诊部
固生堂总部早期注册在北京,今年移师广州。借鉴意义有三:
1、全国融资额最高的中医馆企业;
2、全国兼并案例最多的中医馆。固生堂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成功并购:一是2012年并购了深圳同善中医门诊部,虽然面积仅700平米,但其领先业绩使其至今保持全国样板店;二是2015年并购广州老字号医馆——岭南国医馆(四家门店),一举奠定其广州市场的领先地位。
3、多点执业的成功实践。在医疗行业,钱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各地政策落实的差异化。
了解固生堂详情请参阅《累计融资一亿美金,它创造了中医连锁产业化的佳话!》▲广州 ·西关国医馆(公立中医馆样板)
附属于广州荔湾区中医院的独立中医馆,今天民营医馆正在流行的事,人家15年前就开始做了。
▲广州 ·汉古中医(青年医师培养体系)
中医的根本问题是教育问题,汉古一手建立了完整的青年医师培养体系。
了解汉古中医详情请参阅《汉古陈长青│从中医教师到创办医馆,构筑心中的“中医理想国”》
▲广州 ·十三行国医馆(单体医馆样板)
如果一家单体医馆能汇聚60位名医,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深圳 ·五味中医馆(单体医馆样板)
一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青年中医团队在深圳稳健经营,为中医馆当前严重依赖名老中医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10
医馆定位之专科化
▼
目前,中医馆的经营状况普遍不景气,基本遵循了二八法则,即大部分不赢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医馆定位不明确,没有核心竞争力。
▲广东省中医院医生简介栏
▲佛山中医院医生简介栏
广东省中医院和佛山中医院的成就前面已有介绍,三甲医院都是综合性医院,但认真观察医院的医生简介栏,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专科化特色明显:佛山中医院的中医骨伤科闻名全国,其骨伤科的专家人数占到全院专家的1/3;广东省中医院的每个专家姓名后面直接对应的是单一病种。
▲深圳 ·平乐骨伤医院
还有依靠中医特色的正骨术而兴起的深圳平乐骨伤医院,一直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原则,从当年一间小诊所做成深圳唯一的三甲中医骨科专科医院。
医馆的商业模式可简单分为两类:综合性医馆与专科化医馆。综合性医馆投入大,对资金和运营水平的要求高;定位明晰的专科化更容易形成特色,尤其适用于中小型医馆。推荐两家深圳地区专科化经营较为成功的案例,内容不一一展开,有需要的朋友请点击阅读:
▲深圳 · 周小儿中医馆
《众里寻他千百度,儿医稀缺时代的小儿专科中医馆!》▲深圳 ·徐晓明中医外科诊所
《我开中医诊所三十年》|结语|
▼
这两年,我们走访了几个省市的数百家中医馆。一篇调研报告就算是完成了一个课题。
一边是国人欢呼中医复兴,一边是医馆老板们的叹息。可是本文并没有提及如何请医生、如何做推广等经营者关心的问题,因为理解行业规律比具体的一招一式更重要。做好任何一家企业,都是明道取势,“道”就是这个行业的规律。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越来越关注医改,给民营医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医疗不是纯市场化的行业,掺杂了很多公益性的成份在里面,这也是医疗与生俱来的特点。
如同云南圣爱刘琼所言:“医疗机构的企业家只想着赚钱就是犯罪!”
今天的中医馆行业尚在起步之初,市场体量小到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正是由于许多像刘琼这样的中国民营医疗企业家,在中医药曲折前行的今天,摸索探求,恪守着自己的良心,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才让我们的行业前景充满希望。
我们会和大家一起,
因为我们坚信:
新型医馆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医馆界创始人王中华
2017年8月1日于深圳
I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作者|忍冬视觉|三七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公众号:yiguanjie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