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
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必须重视中药的煎煮。
上一篇煎药文章发出后很多朋友在后台回复,很想了解煎药的工序。
所以这我们细说之前,先给大家总结一下一般中药的煎煮过程:
中药煎煮就像中医治病,根据病人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来选则适合的中药对症施治,在煎煮过程中,也要根据药材本身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水量、火候、药材之间先后顺序,将每一种药材的药力发挥到最好,提高汤剂的疗效。
所以,下面小编打算来跟大家说说煎煮中药的水量、药量、服用时间、服用次数......
煎药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发药汁即干涸,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药液量过大,不宜病人服用。
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著差别,一般为药物重量的5~10倍,个别的如胖大海可达20倍,因此,煎药用水量,要根据药物的用量及质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轻松其容积必大,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其容积必小,吸水量亦少。
煎煮花、叶、全草及其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
煎煮矿物、贝壳及其它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
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煎液量
煎液量应根据每付总药量来确定。一般是煎液量愈多则煎出率愈高。但药液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一般五碗水煎出一碗即可。补阳中药可能需要加更多的水,而解表中药可少加水,稍煮即可。
煎液的保存
中药煎好后,一般温度越高,腐败越快,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室温在25℃以上,一般汤剂保存不应超过2天期限,如果采取冷藏条件,保存2~4天一般并无腐败现象。不同方剂即使在同一条件下,其腐败程度差异也较大,若药液内含有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较多,则腐败甚速。
所以汤药煎好后,在一天内服完为好。
服药时间与方法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峻下逐水药为泻下药其中一门类。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
饭前,胃中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中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应用附子的中药,一般亦以饭后服用为好。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在睡前给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限。
补阳药宜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另外还可以根据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病变服药。如治上焦药(横膈以上)宜饭后服,治下焦药(肚脐以下)宜饭前服,治中焦药(脾胃)宜在两顿饭中间服。
另外,根据医生的要求,可能还要求病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服药。比如,可能要求在上午九点半服健脾中药,下午七点半服补肾中药等。
服药次数
一剂中药,一天通常服两次或者三次。病缓可服两次;
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小儿服药以小口频服为好。小儿服药后病情若有变化,即应马上停止服药,先咨询医生。
按中药的功能来说,一般解表药一天可服三次,滋补药一天可服两次,就是早晚各服一次。
另外,医生可能会按时辰要求病人服药,次数则不在以上所限。
最后,再说说忌口
不忌口相当于一边去病一边增重病情,所以为了服药效果,听从医生嘱咐忌口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哦!
相关阅读:
中药煎煮有讲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