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云(新安医学世家,国医大师朱良春弟子,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
白虎汤
【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江湖地位】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被称为“寒剂之祖方”。
来历趣闻
张仲景从大仙手里“夺”来的
在汉代,巫医、神汉、方士、道士到处胡乱行医,封建迷信活动猖獗。
有一天,张仲景的弟子卫讯告诉他,一个高热不退的病人经一道士捉“鬼”,且服用了一白虎大仙送的“仙药”后,病很快就好了。这个道士现在已出名,四面八方的病人都找他治病。凡是找他“治病”的人都说他的“仙药”灵验,药到病除。
张仲景感到这其中有蹊跷,便对卫讯说:“你装做病人,到他那里去治病取药来。我要看看他的仙药究竟是什么?”
卫讯装病去道士那里弄来“仙药”,张仲景把药物一一分开,发现只有四种药物: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里面并没有香灰、土面等成分。张仲景意识到,那些巫医、道士,在给人治病时,也不光靠玩神弄鬼,他们手中也有一些民间验方。装神弄鬼是故弄玄虚,验方才是治好病人的关键,而治愈病人才能出名,直至长久骗人。
于是,张仲景将这四味药给一些高烧的病人服用,结果治愈了大量病人并且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
后来,张仲景把此方写进了《伤寒论》中。由于那名道士称,此药是白虎大仙给的,所以张仲景将此药方称作“白虎汤”。
关于白虎汤的命名,还有另一说法。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万兽之祖,被世人奉为“圣兽”。“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湿热之气。
因白虎汤,化解了两位名医恩怨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城有两个名医,一个是叶天士,一个是薛雪,两人交往甚厚。
一日,薛雪给一浮肿患者诊病,认为病已属晚期,无法救治,嘱其回家料理后事。病家不忍,又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详细了解病情,反复推敲,认为该患者是由于水乡常燃一种有毒的蚊烟香熏染而得。因此向患者作了解释,并开了两剂药方,竟将重病治好,远近传颂。
薛雪知道了此事,想这分明是叶天士有意贬低自己,一气之下,将自己的住宅起名“扫叶庄”,以示对叶的不满,并与叶断绝来往。
叶天士得知后,气冲牛斗。他想:一来我不知道你先看过病人,二来医术各有所长,怎能自己看不好的病人,就不允许别人看好呢?真是岂有此理。也立即将自己的书房起名叫“踏雪斋”以牙还牙。从此两人各怀成见,互不往来。
几年后,叶天士的母亲忽患重病,虽经精心治疗,未见好转,叶天士急的日夜翻阅医书。薛雪知道后,找叶家仆人详细了解病情和叶天士的治方,说:“此病须用白虎汤治之,有邪应先攻邪,邪去则正复。”仆人回家尽告叶天士,叶天士恍然大悟,立即改用白虎汤,果然母亲病愈。为感谢薛雪对家母的关怀,主动到薛家拜访,虚心请教。自此,两人又重归于好。
“扫叶庄”和“踏雪斋”的名字也随之除掉,此事传为医史佳话,流传至今。
只有四味药,清热泻火有奇功
张仲景说,白虎汤是治“表里俱热”的,即从里到外都热透了,病人在身热,多是高热时,出汗,不怕冷反怕热,口干舌燥,欲饮水、脉大有力。后世将白虎汤类证总结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这是很明显的实热。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透阳明胃热的作用,是中医清热泻火的代表方剂。
虽然只有四味药组成,但配伍极其精湛。
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故能外解肌肤之热,内清肺胃之火,且甘寒又能生津止渴,可谓一举三得,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火,又可滋润热邪所伤之阴,为臣药,两药同用,可增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再佐以甘草、粳米,益胃生津,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四药合用,里热得清,津伤得益,有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
白虎汤还能治乙脑
因白虎汤的疗效,在现代,可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肠炎,牙龈炎等疾病。
1954年夏天,石家庄地区爆发了流行性乙型脑炎。起初用西药治疗不奏效,死亡率很高。后来老中医郭可明辨证属暑温,提出用白虎汤来治。他自己治了31个病人,无一死亡。
此后,在北京、南京、沈阳、天津、上海等地均有大量的报道,用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的疗效得到进一步肯定,病死率控制在10%左右。郭可明荣获建国后第一个部级甲等奖,还上了天安门受到毛主席接见并嘉奖。
只有四味药,却可以挽回人命与垂危之际,真可谓是良方。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本文图片来源于39健康网,已获正式授权。
精彩推荐
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心血管知识?快来关注「胡世云主任」公众号(微信搜索:hushiyun-doctor),还可以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世云主任」频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