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以陈久者为良,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那么,半夏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哪些病证呢?临床应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临床中药学专家郑虎占教授今天就来为大家讲解中药半夏的临证心悟!
临床应用半夏时除掌握其药性特点、功能主治等内容外,还应了解其减 毒的方法。
半夏的药性特点主要有四点:性燥,主降,辛散,有毒。半夏药性燥烈,燥可胜湿,长于化痰,因此称为除湿痰的要药。然燥易伤津,故津亏口渴者慎服。《本草新编·卷之三》提出,半夏配伍甘润之桑叶,燥性可减,其说可参。半夏形圆体重,善于下行,性主沉降,力能下达,为降胃气、止呕吐之常用药。《药征·卷中》概括半夏功能谓:“主治痰饮呕吐也。”此外,因半夏性主下降,又具安神、通便之功。辛味能散能行,半夏味辛善散,一可以散痞结,如半夏泻心汤用之以治心下痞证;二可以散痈肿,如《神农本草经》载半夏主“喉咽肿痛”;三可以散气滞,如《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君以半夏,主治气滞痰阻之咽中如有炙脔者(梅核气)。半夏有毒,生品内服易于中毒,外用对皮肤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内服生半夏少许,口舌可产生麻木感、针刺感。较大剂量可引起口、咽强烈的麻辣感、烧灼感、喉头水肿、流涎、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声嘶、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致四肢痉挛、窒息、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根据其药性特点,临床上我常利用半夏的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以及通便、安眠功效治疗相关疾病。
半夏为化痰要药,性温,功能燥湿化痰,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色白,易于咯出,伴胸闷、呕恶、脉滑等,多与陈皮、茯苓、炙甘草同用,即二陈汤。在二陈汤的基础上,若加入枳壳、竹茹、胆南星等,治热痰证;加入细辛、干姜等,治寒痰证;加入天麻、白术等,治风痰证;加入熟地、当归、知母等,治燥痰证。半夏与天南星均为天南星科植物,均有毒,俱可燥湿化痰,治疗湿痰证。但天南星兼能祛风止痉,又擅治风痰证之眩晕、惊痫、破伤风等。半夏化湿痰优于天南星,为治湿痰证的首选药。半夏与贝母皆能化痰,但半夏性温燥,擅除湿痰、寒痰,贝母性寒凉,擅除热痰、燥痰。半夏除痰之性速,贝母除痰之力缓。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善清金。二者不可彼此替代。
半夏降逆和胃,为止呕圣品,主治寒饮呕吐,症见呕吐清水,吐而不渴,舌苔白滑等,常与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若肝寒呕吐,见干呕、头痛、吐涎沫等,配伍生姜、吴茱萸、人参等,如吴茱萸汤。若中焦虚寒而呕吐,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弦或浮微而涩等,配伍干姜、人参、蜂蜜等,如大半夏汤。若胃热呕吐,见呕吐如喷,臭秽难闻,舌红苔黄,脉滑数等,配伍黄连、苏叶、竹茹等。若食滞呕吐,见呕吐,嗳腐酸臭,厌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腐等,配伍山楂、神曲、陈皮、茯苓、连翘等,如保和丸。半夏与竹茹均擅止呕,但半夏性温,主治寒饮呕吐,竹茹性凉,主治胃热呕吐。半夏与生姜同为止呕要药,常相须为用,但《药征·卷中》区别二者之不同时说:“呕者,生姜主之;呕而有痰者,半夏主之。”意为生姜可止多种呕吐,半夏擅治痰饮呕吐,可供参考。
半夏大辛,辛主行散,消散痞结,可治寒热互结中焦之心下痞,常与干姜、黄连、黄芩、炙甘草等配伍,如半夏泻心汤。若治痰热互结心下,见心下按之则痛的小结胸病,与黄连、瓜蒌等同用,如小陷胸汤。若治痰气互结、阻滞气机之咽中不利(梅核气),与厚朴、茯苓、苏叶、生姜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我于临床常用该方为主治疗慢性咽炎,多取佳绩。
半夏体滑味辛而性温,体滑能润,味辛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畅小便。朱丹溪谓: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用半夏通大便,可与硫黄并施,组成半硫丸,主治阳虚便秘。
半夏所治失眠系“胃不和而卧不安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阳气下交于阴则寐,胃居中焦,痰饮中结,阳气欲下行而中焦郁阻,故不寐。半夏化痰饮,消散中焦之痰饮,阳气能够下交于阴,阴阳相交则寐。《灵枢·邪客篇》中的半夏汤,由半夏配秫米(高粱米)组成,治失眠有“覆杯而卧”之效。
半夏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毒性也很应引起重视。生半夏的减毒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高温处理。高温处理可以降低半夏的毒性,传统的高温解毒方法是煎煮。医圣张仲景用半夏皆为生品,用时“洗令涎尽”,然后水煎以减毒。二是长时间浸泡。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第三卷》中提出生半夏的炮制方法为:“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现代研究表明,半夏经过长期浸泡,其水溶性成分损失约88%,醇溶性成分损失约87%,生物碱损失约50%,与此同时,有毒成分也随之而部分丢失。尽管生半夏经过上述处理,可以降低毒性,但使用时仍当从慎,以免中毒。
现在常用的减毒方法是特殊炮制,共有三种炮制品种。一是清制半夏,是用白矾水浸泡制成的(半夏:白矾比例1∶0.2),长于燥湿化痰。二是姜制半夏,是用白矾水与生姜水共煮制成的(半夏:白矾:生姜比例1∶0.12∶0.25),长于降逆止呕。三是法制半夏,系用甘草、石灰水浸泡制成的(半夏、甘草、石灰比例1∶0.15∶0.1),长于和胃化湿。需要注意的是,清半夏、姜半夏用白矾炮制,白矾有燥湿化痰之功,可助半夏化痰之力,但其性寒,又干扰半夏辛温之性,且味涩难服,故我于临床较少使用这两种制品。法半夏用甘草、石灰炮制,甘草能解百毒,石灰性温燥湿,为半夏之佐使,所以我临床惯用法半夏。中药调剂时,医师处方只写半夏者,应付法半夏。
半夏减毒的另一种方法是配伍,半夏配伍生姜、干姜、秦皮等药,毒性可降低。
夏至之节气,多在农历五月,此时夏季过半。半夏于农历五月出苗,故名半夏。夏枯草一药,夏至后逐渐干枯,因名夏枯草。半夏与夏枯草,一者夏至生,一者夏至枯,二者配伍,交通阴阳,安定神志,系治疗胃中不和、肝火亢盛之失眠的常用药对。我常用此药对,加入逍遥散中,治肝郁失眠,有显著疗效。
《中国药典》规定,半夏常用量为3~9g。不宜与附子、乌头等同用,孕妇禁服。
现代研究表明,半夏有镇咳,祛痰,抗溃疡,降低胃液酸度,增强胃运动,促进胆汁分泌,抑制淀粉酶活力,镇痛,抗惊厥,催眠,降低胆固醇,抗生育,刺激皮肤黏膜,抗肿瘤,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药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