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黑色食物,真能补肾吗?

作者:张光成营养师 2018-02-04阅读:5845次

我国传统养生认为冬季天冷更应该“养肾”,因为肾主全身阳气生发,古人认为五色对应五脏,而黑色对应肾脏,所以,冬季适当增加些黑色食物,可以保护我们的肾脏。黑色食物是指含有天然黑色素而呈黑色、紫色或者深褐色的食物。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乌鸡、紫菜、黑枣、栗子、海参等。

黑米:米中珍品

黑米

古代是专供皇家的“贡米”,又称乌米、黑粳米,最早发现于陕西洋县。不同于紫米,紫米为南方产。黑米粥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民间就有“逢黑必补”之说,被称为“补血米”、“长寿米”。黑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铁、钙、锰、锌、硒等微量元素。黑米含有花青素,具有抗氧化,预防癌症。可入药膳,对头昏目眩、贫血白发、腰膝酸软、夜盲耳鸣症、疗效尤佳。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

食用方法:黑米粥,黑米饭,黑米饭团。

黑豆:肾之谷

黑豆

黑豆属于大豆,肾型,也叫乌豆。蛋白质含量高达36%~40%,是肉类的2 倍、鸡蛋的3倍、牛奶的12 倍。还富含叶酸、亚叶酸、维生素B2、胡萝卜素,铁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大豆异黄酮和染料木苷,这两种具有雌激素样的作用。黑豆皮中含有果胶、乙酰丙酸和多种糖类,能养风疏血,有解毒利尿的作用、名目益精的功效。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常食黑豆,能软化血管,滋润皮肤,延缓衰老。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有益。

食用方法:提前泡5个小时以上,煮食,炒食,或打豆浆。

温馨提示:小朋友不宜多食,黑豆炒熟后多食容易上火,宜少食,女性可常吃。

黑芝麻:补肾防脱发

黑芝麻

黑芝麻历来被视为健脑益智、延年益寿的佳品,是天然食品中少有的高铁食物,有养血的功效。含脂肪达50%以上,所含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防治心血管疾病。芝麻含有胱氨酸和半胱氨酸对白发、脱发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在乌发养颜防衰老方面的功效,更是有口皆碑。

食用方法:芝麻鱼饼,黑芝麻25克,净鱼肉150克,猪肉25克,鸡蛋清一个,湿淀粉40克黄酒25克,植物油和盐适量和好烙饼。

黑枣:补肾养胃

黑枣

黑枣也称君迁子,可入药,有“营养仓库”之称。黑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如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脂肪、果胶和蛋白质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重要的是黑枣中含有单宁和黄色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有极强的增强体内免疫力的作用,并对贲门癌、肺癌、吐血有明显的疗效。黑枣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维生素和磷、钙、铁等营养成分。

食用方法:可做洗净直接食用

黑木耳:减脂排毒

木耳

木耳也被称为“素中之荤”,木耳多糖具有抗癌的作用。木耳铁含量非常高,具有养血的作用。木耳含有果胶,常吃具有清肠涤胃的作用。适合肥胖、高血压、血管硬化、体虚、便秘等病症。黑木耳入厨可炒、烧、烩、炖,既可作为主料成菜,也可作汤菜中的配料。

食用方法:凉拌、木耳炒肉、也可醋泡木耳、黑木耳红枣粥。

栗子:肾之果

栗子

栗子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栗子含有丰富的不含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能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栗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常吃对口舌生疮、空腔溃疡有益,栗子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对美容养护皮肤有帮助。

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小朋友及消化不良者少吃。最好熟着吃,生吃过多难消化。每天食用以5~10枚为宜。

乌鸡:女性补益佳品

乌鸡

乌鸡也称乌骨鸡,江西泰和的乌鸡最为著名,是我国特有的药用珍禽,我国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成份是乌骨鸡的肉、内脏和骨,是妇科常用良方,乌骨鸡的皮肤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的黑色素, 呈现出深黑色。乌鸡含有18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非常容易吸收。还能提高血小板数目和功能, 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机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实践证明,乌鸡的营养成分能够延缓衰老。

海参:海产八珍

海参

海参以富含蛋白质,黏多糖、硒多糖和海参素而著称,对人体滋补强身的作用可与人参媲美,一直被人们视为佐膳佳品和强身健体的滋补品。近年来海参的医疗、保健价值已风靡全球。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海参体内含有50余种有益于人体生理活动的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极高,适合坐月子的女性。

食用方法:海参小米粥

我国古人“有逢黑必补”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很多黑色食物不光含有天然的黑色素,抗氧化,延缓衰老,还含有铁等矿物质,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的一类食材,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更推荐大家常吃,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冬天吃萝卜可以“治”哪些病?

吃面加点豆,巧搭配更营养

也请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张光成营养师”,更多靠谱营养信息,我在那里等你哟!

参考资料:

1、肖蒲鲜.黑色食物与保健养生 湖南中医药导报〔J〕1999-08

2、无名.冬补肾气常吃五种黑色食物.中国粮食经济〔J〕2016-02-01

2、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中国食物成分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M〕2009.11

3、王琦.中华饮食便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M〕2011.5

4、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作者信息:张光成 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高级会员

稿件原创,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