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控制血压,很多人都在犯这些错误!一个字:改……

作者:西南医院微服务 2018-03-20阅读:5724次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

我国心血管病死亡

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其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分别只有46.5%、41.1%、13.8%。

存在这种局面,

与病人对高血压认识不够、

用药上常犯错是分不开的。

错误一: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吃就停不了

高血压的危害是一个长期、静默的过程,通过持续损害全身大、中、小血管,逐步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越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越能更好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避免心梗、心衰、中风、肾衰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除早期的轻度高血压可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血压达标外,其他高血压都应该尽早启动药物治疗。

错误二:降压药有副作用,能不吃就不吃

药物多少都有副作用,但它们造成的影响并不严重,且可控。相比来说,拒绝吃药导致的危害是一定会发生且持续存在的。服用降压药正规治疗,利远大于弊。

错误三:没感觉就是没问题,不用吃药

很多高血压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但无论有无不适,血压高带来的危害始终存在,绝不能凭感觉决定是否吃药。

错误四:血压高了就吃药,正常了就停药

95%以上的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只能被控制,不能被治愈。这意味着,高血压病人所谓的“血压正常了”,只是药物治疗后的一种状态,药物作用时间有限,一旦停药,药效就会消失,血压也会再高起来。所以,降压治疗必须坚持,不能私自停药。另外,降压药物的调整应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随意进行更换。

错误五:不能一开始就用好药,否则以后无药可用

降低血压是降压药最核心的作用,能把血压降下来就是“好药”。如果一定要区分“好坏”,“好”的降压药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们还能额外发挥保护心脑肾等器官的作用,并非用了这些“好”药,其它降压药就没有作用了。

错误六:隔几年就需要换药

常用的降压药有五大类,病人用哪种药最好,需要专业医生综合判断。一旦定下了降压方案,就得坚持治疗和监测,只要血压稳定,就不应轻易换药。只有血压明显波动等情况下,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方案。

错误七:血压要尽快降下来,越低越好

从确诊高血压到控制血压达标,花2~3个月的时间是比较合理的。过快、过猛地降压,会有较大的低血压风险,并有可能带来致命危害。血压也不是“越低越好”,不同病人的降压目标略有不同,合适才是最好的。

错误八:保健品、理疗仪等没有副作用,比降压药好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理疗仪可达到有效降压甚至“治愈”的目的。医生不反对在正规治疗的基础上把保健品、理疗等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坚决反对用这些替代正规的药物治疗。

错误九:只吃药、不监测

不少高血压病人虽然自觉吃药,但血压控制得好不好,心里却没数。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养成监测血压并记录的习惯。血压不稳定或未达标者每天测量至少3次,连续监测3~5天后再找医生调整方案,直至稳定达标。已稳定达标者,每天监测一次或每周选一天进行监测即可。如果出现血压明显波动,需要连续监测并找专科医生就诊。

错误十:血压高只要吃药就行

高血压同大多数心血管疾病一样,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大大增加发病几率并影响治疗效果。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高度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做到低盐饮食、营养均衡、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关注睡眠和保持心理平衡。

指导专家

张志辉,医学博士,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兼任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青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内科疾病的诊疗工作,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其基础、临床研究。具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诊治经验及急危重症救治经验,获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心肺复苏BLS、ACLS培训导师资格,曾作为军援专家赴埃塞俄比亚执行医疗援助任务一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等各级课题9项,获经费资助近200万元。发表SCI及中文论著10余篇,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5部,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一项。

门诊:每周四全天。

(稿件已在《生命时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