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从医路,成就无数美满家庭——致敬我国女性生殖免疫学泰斗林其德教授

作者:上海仁济医院 2018-04-22阅读:5747次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妇产科学专家、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原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殖免疫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创始人林其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8年4月20日22点10分在仁济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9岁。

林其德,男,1939年7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生殖免疫诊疗中心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一女子计划生育实验室主任、上海市产科心脏病监护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围产医学专科分会顾问等。

林其德教授是我国女性生殖免疫学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以来重点围绕复发性流产和妊娠高血压疾病防治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为我国生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复发性流产免疫发病机理研究,提出母胎界面局部免疫和外周系统免疫是复发性流产免疫发病的两个关键环节;创建、完善了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病因筛查流程和诊断体系,为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分型诊断提供有效手段;首创个体化-小剂量-短疗程的免疫抑制和主动免疫治疗方法,使这一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林其德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妊娠期高血压的免疫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提出了子痫前期病因的“一元化”学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子宫动脉阻力评分法”来预测妊高征;在国内首先采用硫酸镁治疗子痫前期并推广用活血化淤解痉合剂治疗该病。他还积极向国内外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国内复发性流产和妊高征临床诊治水平,使广大不育患者受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其德教授的团队共承担各类课题1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和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他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7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他牵头制定“卫生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等国家诊断标准及指南,共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3篇,主编专著6部,参编专著14部,培养了20名博士生和12名硕士生,建设了一支兼具医、教、研能力的妇产科中青年学术梯队。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林教授从医执教五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在医、教、研的第一线,一直致力于妇产科学、生殖免疫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复发性流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和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国内妇产科在这些领域的科研与诊疗水平,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妇产科事业的发展,为无数家庭带来了福音。

创建、完善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病因筛查和诊断体系

复发性流产分为非免疫型和免疫型。其中非免疫型流产包括:染色体异常型,解剖异常型,内分泌异常型和感染型。免疫型复发性流产主要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

创建了个体化-小剂量-短疗程的免疫抑制和主动免疫治疗方法

自身免疫型流产以血小板激活程度,凝血状态和抗磷脂抗体的波动情况作为检测指标,以指导药物应用,使患者三项指标保持在正常妊娠水平,从而实现治疗的小剂量、短疗程、个体化的独特方案。

同种型复发性流产接受主动免疫治疗期间,同时检查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情况,根据两类指标的波动变化,决定是否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实现治疗个体化。

推广成果,带动国内复发性流产诊治水平的提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在林其德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仁济医院连续举办13期全国生殖免疫学习班,培训了全国20多个省市近千名学员。目前研究成果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46个省市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该诊疗方法对5000余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诊治,妊娠活产率达86%-9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其德教授的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研究成果在2007年《生殖医学杂志》主办的全国研讨会上得到国内主要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并达成共识,于2008年发表在《生殖医学杂志》上,成为国内诊治RSA的临床指南。

其它方面的建树

林其德教授长期以来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征)和妊娠合并心脏病领域中也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于1997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以免疫为基础的子痫前期多病因“一元化”发病解说(该文他引77次)。2004年,主持全国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带领24家单位开展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妊娠高血压疾病与凝血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研究”,提出联合不同孕期血凝指标的异常变化以及子宫动脉血流对于预测妊高征有较高的价值,并重新评估了孕妇常见血液指标的正常值,创建了子痫前期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监测指标。2003年发起和组织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成立“全国妊高征研究协作组”,2008年正式成立“全国妊征高血压疾病研究学组”,并担任组长,推动国内该病总体科研及诊治水平发展,于2011年制定了我国卫生部关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于2012年制定了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

德医双馨,树立楷模

作为一名医者,林其德教授怀有一身妙手回春的医术和一颗博大慈爱的仁心,在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中,对妇产科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热忱。在他看来,医生的首要职责就是救治病人。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态度,风趣的言语是他缓解病人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三大法宝;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态度,高超的医术是病人从他身上感受到的三大风格。林教授凭借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广博的学识,拯救了许多险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婴儿,成就了许多家庭的幸福美满,他的2000多位病人自发建立了5个QQ群,高度评价和赞扬他的医术和医德,尊称他为“送子观音”、“活菩萨”。

作为一名学者,林其德教授才思敏捷、学科涉猎广泛,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一直致力于妇产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妇产科学界的多个“第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林教授瞄准妇产科两大顽疾,即高血压疾病和复发性流产,对其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在研究中共获得17项课题资助,其中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资助、1项国家卫生部十五攻关重大课题资助以及多项上海市级项目资助,发表论文340多篇,8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其中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获得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林教授瞄准世界前沿,不断引领学科挑战新的领域,由他作为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妇产科如今实力雄厚,学科梯队健全,医、教、研全面获得成功。

作为一名师者,他带教的多名学生及亲自培养的20名博士生和12名硕士生,遍布大江南北,很多人都已成为国内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上海“科技启明星”3人,上海“科技启明星后”1人。在林其德教授的带领下,仁济医院妇产科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妇科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上海市教学高地建设项目。

与仁济医院与生俱来的缘分

1939年,整个中华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林其徳教授就在那一年年底出生于上海仁济医院。出生后不久,上海沦陷,全家坐船逃到祖籍福州北部的小镇永安,抗战胜利后回到福州上学、成长。

当时的中国,缺医少药的现象非常严重,求医治病更是困难重重,儿时逃难、求医治病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医生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高考前,慢性扁桃腺发炎的他受限于医疗条件的匮乏而未能得到治疗,使其疾病拖延许久,痛苦不堪。这让他再次深深体会到国家和人民对医生的需要,逐渐让他属意上医生这个职业。之后,他考入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在那个年代,医科大学没有具体分科,统称为医疗系。林教授1962年毕业时,响应国家号召、听从组织的安排进行分科,就这样,被分配到上海仁济医院妇产科。虽然妇产科并非林教授的首选科室,但是他认为:“国家的需要就应该是我的需要,国家需要我,我就要往这方面去钻研,作出成绩来!”出生在仁济医院,辗转多年后又回到了仁济医院,林教授与仁济医院的缘分似乎是从出生起就注定了……

艰难环境铸就处处为患者的仁心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教授随医疗队到了安徽皖南山区。当地农民对男性妇产科医生比较排斥,不轻易让他们做检查和化验,但是林教授还是用自己精湛的医技和热情的服务感动了村民。

山区的医疗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这就要求医生在确保医疗质量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医疗费用。在炎热的夏季,当地却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为了保证手术安全,就将手术安排在较为凉爽的夜间;当地卫生院没有血库,要做大手术时,就要求医生特别注意在术中做到少出血、快止血。林教授怀着对农民同胞的满腔热忱和深情厚谊,有时采用战备手术包在农民家搭起帐篷开展免费手术,并在术后严密监护24,甚至48小时,确保患者无碍后再回到医院。有时遇到疑难复杂的病例,他便汇聚医疗队的集体智慧,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诊治工作。

当然,医生在山区的生活也同样很艰苦,那时一个月最多吃一次肉,每天都吃蔬菜和笋干的林教授笑称自己过着“熊猫一样的素食生活”。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里,林教授在医德医术方面都收获颇多,在这里,他感悟到了做一个好医生的真谛。同时,他的组织处置能力和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并且还学会了如何因地制宜地解决病人的疾患和痛苦。

这些经历对于林教授以后矢志不渝地追求“精于医术、诚于医德”的人生目标和成才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