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容易出汗?专家讲解应警惕“出汗”

作者:惠赢天下 2017-06-27阅读:3503次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有些冠心病人特别容易出汗,这种出汗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和症状的发作及病情的进展相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彤介绍,冠心病患者有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出汗情况,这样对掌握自己的病情,排除危险特别重要。

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或者心绞痛发生的时候,会伴发严重的出汗。如果突然大汗淋漓,伴有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则有可能是心绞痛发作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这种情况应尽快去医院就诊,避免发生危险。

此外,如果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时候,也会特别容易出汗,此情况都是在运动稍稍多一些的时候发生。因为心功能不全,在供血量增加的时候,却泵不出相应需要的那些血液。此时也容易发生心绞痛,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因此,冠心病患者要特别留意自己的出汗情况,因为多数的突然出汗都会伴随着病情的发作。可以说,冠心病患者的突然出汗,是能提供给患者一些危险讯号的。

冠心病患者发生突然出汗,可能紧跟着的就是一系列病情发作症状,必须在身边带好急救的药物。此外,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注意不要受凉,任何时候都避免用力,吃饭不要过饱,不然一旦“出汗”,就会惹来麻烦。

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之一,心血管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病因,而支架和搭桥手术一度被认为是心血管技术的一个飞跃。但支架技术和搭桥手术本身并不简单,除了严格的适应症外,这两项技术并非一劳永逸,虽然大大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但是术后再狭窄的几率仍然很高,如果术后再次狭窄后期治疗难度更大。

正是因为支架和搭桥手术并没有让临床医生和患者取得完全满意的效果,各国医学科学家们开始针对诱发冠心病,造成血管狭窄的诱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胆固醇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匈牙利的霍尔瓦特伊斯特万教授研究发现胆固醇增高的原因是人体的胆固醇抗原大量减少,形成胆固醇抗体的不足,造成胆固醇代谢紊乱,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和各种退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向人体内补充相应的胆固醇抗原,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多种退化性疾病的关键所在。

发现了胆固醇抗原的重要性,霍尔瓦特伊斯特万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将近三十年的研究。终于在2007年运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和高血脂疾病,其在冠心病的应用中,防栓,溶栓,软化血管,消除斑块方面的效果显著,对于冠心病早期的治疗和支架后防治再次堵塞的治疗意义重大。

该方案是使用患者自身的血清进行胆固醇抗原的培植,然后注入患者的静脉。(过程是采集血液进行培植,然后培植过的血清分九次注入患者体内。因为所注入的胆固醇代谢抗原是身体的一部份,因此从不引起过敏性反应或副作用。

这种疫苗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与清理血管,百分之九十的冠心病患者在打完后的三个月到六个月内会明显感觉到胸闷,气喘,心前区疼痛,心悸,乏力的症状明显减轻,在复查结果中,CT检查中斑块减少和消失,CT检查中血栓点消失。

此种治疗方法自第一例起,该疗法已问世 12年,没有病人反应因为血脂上升而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现象。以最保守的统计预测,疗效至少持续在 15年以上。让人类在攻克心血管疾病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全球已有4.5万多人接受这种治疗,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证据表明在冠心病的治疗区域,胆固醇免疫治疗对冠心病预防,防栓,溶栓,溶解斑块,防止支架/搭桥术后再狭窄等方面得到了肯定。已成为除了支架、搭桥之外治疗冠心病行之有效的第三种方法,也必然成为人类抗击心脏病的主要武器。

继伊斯特万教授1983年研发胆固醇免疫疫苗之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一种胆固醇疫苗,这种疫苗能够防止胆固醇危害动脉血管,将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三分之二。

心脏病作为全球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食用脂肪过多、缺乏运动和吸烟会使动脉血管中的有害胆固醇含量上升,这些胆固醇附着在血管壁上,会引起人体自然的免疫反应,使血管壁发炎肿胀造成动脉硬化,切断流向心脏的动脉血供应,从而引发心脏病。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研制出的疫苗针剂可以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对胆固醇含量超标的过激反应,避免动脉血管发炎导致的动脉血管病变,保证动脉血流通畅。研究人员称这种疫苗能够将动脉硬化的发病率降低65%,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脏病的发作。

除了瑞典,中国药科大学,美国,墨西哥等国科学家也纷纷投入对胆固醇抗原的研究,但目前只有匈牙利的此项技术较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