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汉字看久了就不认识了?答案在这里!

作者:朔博国际汉教中心 2017-10-13阅读:4456次

相信每个中国人,或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大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汉字看久了,就会变得不认识了?

为什么一个汉字看久了就不认识了?答案在这里!

20世纪初,有两个心理学家Leon Jakobovits和Wallace E.lambert跟一个语言学家较上劲了,他们问语言学家,“让你盯着一个文字一小时,你敢吗?”语言学家照做了,一小时后他们又问,“你还确定自己认识这个字吗?”语言学家犹豫了!

为什么一个汉字看久了就不认识了?答案在这里!

在“打”败语言学家之后,两位心理学家把这一发现定义为“语义饱和(Semantic Satiation)”。目前“语义饱和”产生的原因有三种——前语义加工假说、语义加工假说、知觉表征-语义联接假说。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简单解释:这就好像我们去买菜,看到一个紫皮长条、茎部带刺的东西,就知道是茄子,即前语义加工假说,以“看形”为主!之后你琢磨茄子能炒什么菜,语义加工假说,以“联想意义”为主!而如何通过茄子,联想到茄子能做什么菜,知觉表征-语义联接假说,把前语义和语义联接起来!

为什么一个汉字看久了就不认识了?答案在这里!

不过外国人的研究重点是拼音文字,对于汉字,它的语义饱和要更复杂一点:认识拼音文字要经过“字形、发音、意义”三个因素的共同完成,而汉字少了发音,从字形直接跳到意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方块字,需要进行整体识别,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格式塔(Gestalt)”,是1890年由奥地利哲学家克里斯蒂安·冯·厄棱费尔提出的。

“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音译,简单来讲,当人们看到一件事物时,总是先看整体再看细节。例如一块冰,如果此物没有成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成为背景,从而在观察者的眼里,只会是块冰而已;而一旦它成为观察者注意的中心,便又成为图形,呈现轮廓、硬度、高度等细节。阅读中的汉字,给你的就是这种感觉!科学实验表明,孩子学习汉字时,总是习惯认识字的形状而忽略细节。就像小时候默写生字,写到变化的“变”时,总有些熊孩子会把上半部分的两个点倒过来写,这就是注重整体而遗忘细节的一个表现!

为什么一个汉字看久了就不认识了?答案在这里!

盯着汉字时间久了会陌生,主要不在于语义的变化,而是字形的丧失,就好像上面那个总把“变”字默写错的小孩,你要是问他字的意思,他依旧可以对答如流,只是字形记的不是很准确,科学家曾就汉字的“语义饱和”做过研究,让参与者长时间注视单个汉字,研究发现:对汉字的熟悉度下降,只在于对字结构的分解,而语义的理解未曾丧失!我们可以试一下,找一个字长时间盯着它看,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得将其分解,比如把“格”分解为“木”和“各”,把“的”分解为“白”和“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感觉,这字怎么变陌生了,由此科学家确定:人们长时间盯着汉字看,会觉得陌生,只是对字形陌生,而非字义!

为什么一个汉字看久了就不认识了?答案在这里!

不同的字,达到字形饱和的时间不一样,简单的字饱和时间相对较短,时间相对长一些,字形结构、字出现频率、笔画、部件组字频率,都影响“字形饱和”!但无论字体多复杂,40秒内都能达到饱和(不相信的小伙伴可以试一下!)。

了解了“字形饱和”的原理,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汉字看久了会变得不认识。不过不用担心,我们不会因此变为“文盲”,但如果长期不学习,可就说不准咯~

想做对外汉语教师,体验教外国人汉语的乐趣,了解更多相关资讯,点击右上角关注,海量外国人等你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