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解读守株待兔者究竟是什么心态和心理疾病

作者:中原医生 2017-10-22阅读:4684次

——胡宪章/文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的《韩非子·五蠹》,讲述了宋国的一个农夫,在地里干活时,看见一只兔子飞奔过来,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从此他每天到地里也不干活,只是守着那棵树桩,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什么也没等到,反而被人们耻笑。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心理专家解读守株待兔者究竟是什么心态和心理疾病

出于好奇,人们会问:真有此人?我不是学历史或考古学的,但还是先从《韩非子·五蠹》入手,Google一下得到这样的结果:“《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这提示守株待兔是真事儿,真有其人。

虽认为有其人,但其事难以理解。我们已经不可能询问守株待兔者本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推测一下他的心理过程。那人守着树桩待兔,是因为他发现并学到了新知识——兔子撞桩会死,自己不用狩猎、不用追赶也能得到兔子(这在心理学中也叫奖赏),有了肉吃,就不需要种地了。于是乎,便有了新的需求(得到撞桩而死的兔子)和动机(想得到撞桩而死的兔子),并做出相应的决定和采取相应的行为(等待兔子来撞桩),等待行为要发生在他得到兔子的那个树桩(这需要有一定的记忆力来记住了那个树桩)。

心理专家解读守株待兔者究竟是什么心态和心理疾病

这仍然让我们感到那人的行为不好理解、古怪、好笑。是他心智不全、强迫行为、还是其它原因?说他心智不全可能也不成立,他会种地、知道捡兔子、能记住树桩、还能学到新知识和积累经验。从他能如此快地学到知识来看,他应该是有一定的智力水平的吧。但他显然存在一些问题,是思维方式有问题,导致了他的认知出现偏差,从而得出结论:还会有兔子来撞此桩。比如,人类的思维有类比的推理能力,兔子会撞这个桩,类比的思维让我们推理出凡桩皆可被撞,他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就应该到处转悠,去有兔子出没、有树干、树桩的地方多方寻找,要比守一个树桩好。说他是强迫行为?也不符合,强迫行为与害怕负性事件(如疾病、死亡、财产损失)有关,守株待兔者是为得好处。

另外,谁曾见过兔子自杀?我查了文献,没有发现兔子有自杀行为的报道。那么守株待兔中的兔子怎么会撞死自己呢?出现了错视觉、视力下降、太嗨了以致于停不下来。也许是吃了什么草,让它大脑的多巴胺活动过度,导致“精神错乱”……。

总之,守株待兔的行为的确令人费解。难道是因为守株待兔者过分执着(坚信既然能得到一只,就一定能得到第二只……)?细想倒有几分可能,不顾事实和一般的思维逻辑,坚信只要守就有兔子(偏执)。类似于这种偏执的情况见于某些重型精神疾病。表现类似但心理机制不同的情况见于强迫症等。如某强迫症患者坚持认为他必须按严格的规定动作和顺序刷牙、洗脸,否则会有空难发生,姑且叫做“守规待安”吧。

心理专家解读守株待兔者究竟是什么心态和心理疾病

因此,对于古怪的、被认为可笑的、不好理解的行为,无论是给当事人带来痛苦与否,都要排除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胡宪章,医学博士,1984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北京大学医学博士,一直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研究。现为旅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