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反思:我是如何将自己儿子逼成一个躁郁症患者?

作者:漫说健康 2018-02-02阅读:1250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倘若有镜头对准每个家庭的窗口,或许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正在上演.....

昨天,小康医生看了一部电影《一念无明》,该影片是改编香港真实新闻案件,电影是以一个家庭悲剧来描绘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漠视与不友善,讲述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

《一念无明》:原生家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余文乐饰演的黄世东出生一个不幸的家庭,爸爸黄大海(曾志伟饰演)由于多年离家,只留阿东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但由于母亲迟迟无法接受自己丈夫分居多年,怨恨自己命运和婚姻,怨恨嫁错人断送幸福,一直对守在身旁照料的阿东充满怨怼。

由于长期处于这样家庭的悲剧角色,阿东原生家庭关系多年错位,母亲的发泄怨恨,脾气乖戾,父亲窝囊只会逃避,无论阿东怎么用心付出,母亲都只会挂念国外的小儿子,将生活中的所有失望无情地发泄辱骂于他。

因此,在这样长期心理垃圾的堆砌下,阿东最终误杀了自己母亲,成为了一个躁郁症患者,而女友的怨恨忏悔、好友的跳楼自杀,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母皆祸害?那些缺爱的孩子究竟面临哪些不幸问题?

实际上,电影是我们人间生活的缩影。

我们都知道父母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但人间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让孩子幸福健康成长。

曾经豆瓣上有个很火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不理解的人都会觉得这小组的人也太不孝了吧!那些为人儿女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将生养自己的父母当做祸害呢?

然而世间的悲欢本来就不相通,有些人所遭遇的困难,他人根本就无法想象和体会。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连情绪控制不了的母亲,还能好好照顾自己孩子吗?

电影中阿东的母亲是个自认为命不好的女人,半路家道中落,最后只能委屈自己嫁给一个窝囊老公。两个孩子,孩子出息那位迟迟不肯回来见她,而不入眼的这个被她被迫需要又讨厌着。这位不成熟的母亲情绪极不稳定,她活在对自我的否定、厌恶和不满之中,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了的母亲,又有怎么样能力去关爱她的孩子呢?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性,个人生活不幸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即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要究其病因,往往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而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就能把一个先天不错的孩子生吞活剥。若在童年缺爱的孩子,就像先天的营养不足,无论如何都赶不上别人的个头。他们总会选择一种低到尘埃、丧失尊严的姿态,不断忍受,努力成为一个不会哭的孩子,但最后会在沉默中死亡......

身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原生家庭?

在这个社会做什么都需要考试,及格了才有资格,但独独当父母这件事没有考试,人人相当都可以当,甚至不想当也可以当。但然而真正胜任父母这个角色又有多少呢?

不是每一个成为父母的人都能去做好自己的角色,家庭环境和健康与否直接由父母去经营,而孩子只是一个承受者被被教育者。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就有这样子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对于那些童年缺爱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会艰难地长大,但因没有得到过别人真正爱过,所以会产生不安全感,没有真实体会过某种依恋关系,产生孤立感,这样感觉会伴随一生。

因此,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小时候拥抱他、回应他,给他在心理上全能满足。青春期,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能否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关键还是取决自己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因此,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决定我们人生方向还得需靠自己。童年能决定我们生命初期的质量,但人生确实我们自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