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家庭三个不同的妈妈,分别养育了三个心理有障碍的孩子

作者:科学育儿达人 2017-08-12阅读:2846次

三个家庭三个不同的妈妈,分别养育了三个心理有障碍的孩子

情绪化妈妈

当妈妈下班回来时,小芸总要习惯性看看她的神情。如果妈妈的脸上带有笑容,她就跳着跑过去,与妈妈玩耍。但如果一旦妈妈阴沉着脸,她就会主动躲起来,因为过不了多久,就会听到妈妈大声的斥责。

当五岁的她,因为睡眠问题走进咨询室时,所画出来的图画,上面所描绘的天空,裂成二半,一半是狂风暴雨,一半是和风丽日。

临床分析:母亲没有给自己的情绪找到适当的出口

在压力日增的现代社会里,许多女性往往是在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便成为了母亲。身为母亲,除了对孩子的爱之外,其实自己也会承受着许多压力,甚至是自己生命旅程中的各种伤痛,都会凝结成种种不良的情绪。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一遇到孩子吵闹,不听话,或者是自己心情不好时,往往就会情绪失控,甚至将孩子当成出气筒,大发脾气。

而孩子因为年纪小,并不具备良好心理调适能力。在父母失控的情绪状态下,就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心理伤害。尤其是情绪化的母亲,在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有说有笑,十分关爱,但心情一不好,立即变了另外一个人,变得暴躁凶狠。长此以往,让孩子对父母又爱又怕,无所适从。对今后的人生旅程,造成十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个家庭三个不同的妈妈,分别养育了三个心理有障碍的孩子

理性化妈妈

当晖晖每天从幼稚园回到家时,就有一个固定的流程等着自己,先洗手,然后换衣服,再喝一杯水。

周而复始,天天如此,每次他想和妈妈说说话时,做医生的妈妈总会用一种冷静的语气说道,外面脏,好多细菌,先洗洗。

每当他心情不好,向妈妈倾诉时,妈妈也总是用那种冷静的语气说道,那有什么,没事的。

临床分析:缺乏情感交流让孩子产生压抑的感受

在晖晖的印象中,妈妈似乎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对自己的照顾,也无微不至,但脸上的表情,似乎总定格在一种很冷静的状态之中,这让他非常不开心。令人惊讶的是因为他对伙伴有很强的攻击倾向,而被父母带到了咨询室。

其实,妈妈与孩子要有情感的交流,才会营造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妈妈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无法让孩子从心底里感受到一种爱的温暖的话,孩子也往往会而此压抑自己的情感需要,长此以往,也必然造成种种心理阴影,对世界与自我的评价,也会变得负面与过于理性化,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伤害。

三个家庭三个不同的妈妈,分别养育了三个心理有障碍的孩子

要求型妈妈

敏仪就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她生活在一幢大宅里面,拥有一整房间的玩具,如果需要的话,她几乎可以得到她想要的任何东西。但她并不快乐,整天愁眉苦脸,独自哭泣,这让她的父母疑惑不解,我们都对孩子这么好了,为什么她还会不开心呢?

而最近的一项测试,更让父母极度担心,因为测试结果显现,仅仅十岁的敏仪,情绪十分低落,甚至有了抑郁症的倾向。

敏仪则在咨询室里,大声嚷道,他们从来都不关心我,一天到晚,只是要我学习,学习,要考班上第一名,我心情会好才怪呢?

临床分析:过多的要求会令孩子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

要求型妈妈会让孩子生活在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上,拼命努力但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在内心中会对自己产生种种负面与不正确的评价,容易有自卑等心理问题。

另外,不断的要求,也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以为妈妈订立的目标(往往是学习成绩),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一旦成绩达不到要求时,就会全面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抗挫折能力较低。而父母的爱,也会在孩子的内心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评定。即只有当我达到了父母设定的目标,才能获得父母的爱。这会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尤为不利!

三个家庭三个不同的妈妈,分别养育了三个心理有障碍的孩子

育儿建议:父母也需要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上这几类妈妈,无论是那一种,都需要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许多父母往往认为,我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衣物后,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这其实是非常不正确的,在妈妈的角色中,除了满足孩子生理的需要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之处,那就是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保育者与引导者。甚至可以说,是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咨询师。

良好的教养模式,就是其中的核心所在。

尤其是如下几步,更是一个良好心态的妈妈,所需要经历的心智过程:

1、反思自己家庭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模式

父母双方应一起反思自己家庭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模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将自己养大的?自己的感受如何?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必要时可以咨询专家的意见,为孩子确定一种良好的教养模式。

2、探索自己在人生旅程中的种种挫折和伤痛

父母应一起探索自己在人生旅程中的种种挫折与伤痛,做一个良好的心理化解工作。来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尽量做到不对孩子乱发脾气。

3、去学习一种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方法

父母双方,尤其是妈妈可以去学习一种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方法,能够从内心出发,从情感出发,从内心真正理解孩子,爱孩子,夫妻双方也可以因此建立起来一种良好的沟通模式,甚至培养出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果真能做到这几步,培养心灵健康的孩子,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