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虚,最怕脾虚!脾虚有6种,分清证型,辩证施灸是关键!

作者:古艾媛艾灸 2018-01-09阅读:3354次

十人九虚,最怕脾虚!脾虚有6种,分清证型,辩证施灸是关键!

一般身体不好的人,脾十有八九都有点儿问题。现代人常见的痰湿体质,以及上热下寒等症状,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脾不好。脾是身体里的“大腕”,脾出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气血生成,而气血为人之根本,气血不足,各种毛病就会随之而来。

十人九虚,最怕脾虚!脾虚有6种,分清证型,辩证施灸是关键!

我们都知道,艾灸健脾效果很好,但前提是必须辩证准确,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脾虚有6种类型,同样是脾虚,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却有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在艾灸前,必须先弄清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脾虚,辩证施灸,才能事半功倍。有些人艾灸后觉得健脾效果一般,不是因为艾灸不好,而在于他们对自己的病因没有分析透彻。

第1阶段:脾气虚

1、常见症状

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泄泻。

2、病因病机

脾气虚就是指脾气不足。脾主升清(“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气通过上升和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升清的工作效率就低,输送不完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就只能囤积在胃和小肠。时间一长,上无水谷精微濡养,就会头目眩晕、精神疲惫、面色萎黄;中有浊气停滞,就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下有未消化吸收的食物囤积,就会大便不成形。

3、治疗方法

补气

4、艾灸配穴

脾俞穴:利湿升清。

气海穴: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特别适合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疾病。

足三里穴:补中益气。

太白穴:脾经原穴,脾经是少气多血的经络,艾灸太白穴,可健脾化湿、理气和胃,有效改善脾经经气不足的症状。

第2阶段:脾阳虚

1、常见症状

胃脘冷痛、四肢冰冷、舌苔白滑或白腻、腹部胀满、喜温喜按、四肢浮肿、白带清稀。

2、病因病机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就会伤害脾阳。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阳”代表温暖,阳虚则生寒,脾胃就会寒冷;脾阳虚还会运化失职,导致积食腹胀,因此脾阳虚的人喜温喜按——吃温热的食物、捂热水袋、按压腹部。同时,由于中焦虚寒,无法温煦身体,导致四肢不温,水湿不能运化,小便不利,水湿滞留体内就会肢体浮肿,水湿往下渗透就会白带清稀而多。

3、治疗方法

补脾阳

4、艾灸配穴

中脘穴: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可促进胃经经气运行,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关元穴:相当于腹部的阀门,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艾灸散发的温阳之气可以通过关元穴送入小腹,循行全身。

足三里穴:胃经合穴(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艾灸足三里可以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对于脾阳虚衰以及胃经气血不和所致的胃痛、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病症,效果很好。

第3阶段:脾阴虚

1、常见症状

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少苔、食欲不振、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2、病因病机

“阴”和“阳”相对,有脾阳虚,就有脾阴虚。“阳”指阳气,起到温煦、推动、蒸腾、气化作用;“阴”指阴液,起到滋润、濡养作用。脾阴虚就是说阴液不足,也就是脾脏运化水谷的营养物质不足,“阳”就相对过剩,体内就会有热,就会出现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小便短黄等症状。

3、治疗方法

滋脾阴

4、艾灸调理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助于运化脾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让血液充盈通畅。

三阴交穴:脾经要穴,一切脾肾及下焦的疾患都可以从三阴交穴入手。

第4阶段:脾气下陷

1、常见症状

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浑浊、少气懒言、四肢乏力。

2、病因病机

脾气下陷是脾气过于虚衰造成的,脾气原本应该上升,让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从而能够荣养其他脏腑。但如果它不升反降,虚到不能固摄了,就会出现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原本应该上升的精微物质下注到膀胱,就会导致小便浑浊,人也会少气懒言,四肢乏力。

3、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艾灸调理

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手足三阳经、督脉的阳气及五脏六腑的气血都汇聚于此,可升阳益气。

太白穴:能调理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脾肺气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等。艾灸太白穴,特别适用于“血有余而气不足”的脾气虚症状。

第5阶段:脾不统血

1、常见症状

鼻子、牙齿、皮肤出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

2、病因病机

“脾不统血”是脾气亏虚再严重一个层级的表现,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脾气虚。脾主统血,若脾气亏虚严重,脾的统血功能就会出现异常,气血循行就会偏离正常轨道。临床上就会表现为出血症状,本身脾气就虚,出血后气血就更加不足,人就会血虚,继而出现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等症状。

3、治疗方法

补气益血、引血归源

4、艾灸配穴

血海穴:脾经腧穴,脾主统血,古人说“缘何血海动波澜,统摄无权血妄行”,就是说一旦脾不能固摄血液,气血就会乱走。艾灸血海穴,可以引血归源,让气血循行走向正常轨道,还能补血养血。

太白穴:艾灸太白穴,特别适用于“血有余而气不足”的脾气虚症状。

三阴交穴:脾经、肾经、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艾灸三阴交穴,可激发三条阴经的经气,健脾益肾,调补肝血。

第6阶段:脾虚湿滞

1、常见症状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舒、厌食油腻、大便溏薄、苔薄腻或舌质淡胖。

2、病因病机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湿,当脾气虚的时候,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下降,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水湿停滞,又会进一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恶性循环”,并表现出种种脾虚和内湿的症状。比如,脾失运化,就会食欲不振、脘腹不舒;脾胃虚弱,就不能很好地受纳水谷,化生精微,就会导致积食,让人恶心欲呕;水谷等聚积于小肠,尚未完全消化便排出,就会导致大便不成形。

3、治疗方法

理气健脾、化湿祛痰(聚湿成痰,故而必须祛痰)

4、艾灸配穴

阴陵泉穴:脾经合穴,艾灸此穴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有效缓解水肿。

承山穴:祛湿大穴,艾灸此穴可利水消肿、健脾祛湿。

丰隆穴:对于因“脾虚失运”导致的“痰湿内盛”效果尤佳,艾灸此穴可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

解溪穴: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主要用于分流胃经经水,艾灸解溪穴可有效解决下半身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