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汇纂》用药思想:凡损药其性必热 ,能生气血以接骨也

作者:中医骨科笔记 2017-10-31阅读:1693次

欢迎关注,阅读,收藏并转发!

《伤科汇纂》用药思想:凡损药其性必热 ,能生气血以接骨也

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是一部大型类书式的骨伤科专著,分类科学,内容丰富。书中引文附注参考文献, 从《内经》到《陈氏秘传》达40 余部, 视野宽阔, 文献翔实 ;书中内容, 从卷一经义、脉要、针灸 、歌诀到手法、器具、方法 、诸骨 、用药、伤科本草各论共分十二卷 。图片收载多且精 , 临证实践分医案与治验, 为他书所未见 , 其用心之精微可见,作为单科专著更是难能可贵。考其书可知《正体类要》、《正骨心法要旨》、《陈氏秘传》、《可法良规》等四书对其影响最大 ,后两部书据考为胡廷光家传已佚治伤方书。

《伤科汇纂》用药思想:凡损药其性必热 ,能生气血以接骨也

《伤科汇纂》书反映出胡氏骨伤思想重内治、重整体、重手法、重方药运用、重实践验证等学术特点 。

损药性热 ,不宜咸寒

温补是用温热药驱除寒邪 、补益阳气的一种方法 ,用于伤科体现为温经通络,温下逐瘀。筋骨损伤后, 气血受损逆乱, 风寒之邪常乘虚而入 ,侵袭经络, 留而成痹 ,遇天气阴雨即酸痛, 法当治以温经通络、温下逐瘀、补益气血、补益肝肾,处方则由温下逐瘀、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调和营卫、补益气血、补益肝肾之药组成 。

《伤科汇纂》认为:“凡损药其性必热 ,能生气血以接骨也”,无论在外用或内服药上均主张温补 ,反对寒凉。以“失亡补益,瘀滞攻行”为用药总则, “察其所伤” ,而设立“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调气养血, 补益胃气”等法则,温通祛瘀上多选用“乳香、没药、枫香、白芷、肉桂、南星、独活等味” , 达到“其肉温暖, 疼痛即止”的治疗效果。

在外用敷贴接骨类膏药应用中 ,亦“不宜敷贴硝黄之类 ,恐济寒以益其伤”并认为“损伤,寒凉之药一毫俱不可用 ,盖血见寒则凝 ,若冷饮致血入心而死 。惟看有外伤者 , 当内外兼治。若外无所伤 , 内有死血, 唯用苏木等治血之药 ,可下者下之, 鸡鸣散是也” 。例如:伤损后出现腹痛便秘证, “凡腹停瘀血, 用大黄等药, 其血不下 ,反加胸膈胀痛 ,喘促短气, 用肉桂、木香 … …即下恶血。此因寒药凝滞不行, 得辛温而血自行耳 ,专用苦寒诸剂者察之” 。反对寒凉 ,意在胃气 ,特别是“平素虚弱 ,虽在夏令 ,内服亦不宜用咸寒之品 。盖胃气得寒不生,运气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能行,腐肉得寒而不溃 ,新肉得寒而不生 ……” , 提出了治疗损伤之症要注重胃气 ,用药不宜咸寒之品的精确论断。

《伤科汇纂》用药思想:凡损药其性必热 ,能生气血以接骨也

虽曰温补 ,言其大要 ,临证施治 ,仍当辨证,如治疗损伤的痛症 , “若出血过多而痛者 ,血虚火盛也 ,宜甘寒以降虚火,甘温以养脾气。若汗出多而痛者, 肝木火盛也 ,宜辛凉以清肝火, 甘寒以生肝血 。

  • 若筋骨伤而作痛者 , 正而治之 。

  • 肌肉伤而作痛者,调而补之 。

  • 气血逆而作痛者, 顺而补之。

  • 气血虚而作痛者 ,温而补之。

  • 热而作痛者清之 ,寒而痛者温之。

  • 阴虚火涌者 , 用补阴之剂。

  • 脾气虚而痛者,用补脾之剂 。

  • 切不可概用苦寒 ,以致伤脾胃也” 。

且在选药上又“决不宜用”大辛大热, 此类药物多有毒性, 易引发变症, “盖其性味辛热, 恐助火以益其患” 。如果不注意伤者体质 、病证性质、发病的季节而随意使用 ,则“滞血得火而益伤, 阴血得火而益耗, 运血得火而妄行 , 患肉得火而益坏” , 所以温补疗伤运用上要根据体质、伤情, 对于素体虚寒或体质阳虚的伤者, 可大温大补,如 :“杖疮及劳伤气血而变者 ,当补气血;未应, 用独参汤;手足冷, 加桂附 , 缓则不救;对于素体血虚或失血伤者, 则多选用平温平补 , 如治疗开放性损伤(皮开肉绽,或瘀肿剌破之后)、发痉(类似破伤风),出现气血虚者,皆宜“参、芪、归、术之类亟补之” 。

欢迎关注中医骨科笔记公众号~:

《伤科汇纂》用药思想:凡损药其性必热 ,能生气血以接骨也

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