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心声|对于中医医案讨论规范的思考

作者:中医家 2017-07-04阅读:5166次

杏林心声|对于中医医案讨论规范的思考

医案是每个中医人临床足迹的真实记录,是中医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的重要体现。章太炎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一本好的医案,往往给读者或从诊治思路、或从用方把握、或从用药体会、或从疾病转归等不同的侧面给人以启发,因此,阅读医案,是一个中医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个中医,在临证过程也会遇到一些有趣的案例,并真实地记录下来,临证日久,也就逐步累积成自己的医案集,从而,随时可以拿出一些案列,与好友讨论、分享,谈谈个人的诊治思路,听听好友的不同见解,在这分享与讨论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知识体系、辨证思维、用方习惯等不同,会出现精彩的碰撞,然而,除了精彩,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问题,而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从最近的一个病例说起:

患者某,男,40岁,双手手指脱皮2月余,脱皮处是2月前起透明小湿疹,瘙痒剧烈,患者搔抓后皮肤破溃,2月来,历经中药外洗内服、西药抗过敏、外用激素软膏治疗无效,来我处就诊,症见:双手手指脱皮,皮肤干燥,瘙痒,容易出汗,以额头汗出为多,容易叹气(就诊时大概1分钟叹气5次),平素饮酒多,入睡困难,口苦,大便粘,大便不爽,小便黄,舌红苔黑腻,脉弦滑,余无特殊不适。

杏林心声|对于中医医案讨论规范的思考

患者的四诊资料发到几个好友群,有些好友分析得精彩,特转录如下:

首先是吴奔:

表邪陷于胸中,胸中肺之主,气欲外出而不得,郁而为热,蒸于上,故面额汗出多,欲从少阳枢转而不得则叹气,少阳三焦不利则小便黄,三阳合病治从少阳,方用大柴胡汤加石膏。

其次是李润南:

少阳升发不利,阳明降气过早,两相抵触,发为痰湿聚留。痰湿阻隔中焦,肝气不疏,善太息而胸胁胀闷,大便粘滞而身体困重。故而汗出上,及表。但此汗具热邪之性,发出于手心主厥阴心包及少阴心经,诸疮痒疹皆属于心,此乃少阳不利,累及太阳之故,舌象不可参考,实乃前医误治所得,方用黄连解毒汤合温胆汤加减,并予外用一方。

最后是徐国勋:

太阴阳明风湿热表证,从中焦治,中焦宣痹汤加宣湿透阳去秽浊的菖蒲、砂仁之类的调换着用。

当然还有其他的朋友的各种意见,只是不全面。但是以上三个好友,基本把病因、病位、病机、方药囊括其中,也就是把辨证的基本要素包括其中,把三位的思路简洁化,可以得如下结论:

病因:

1、吴奔:郁热

2、李润南:痰、湿、热

3、徐国勋:风、湿、热

病位:

2、李润南:少阳累及太阳

3、徐国勋:太阳、阳明、表

方药:

1、大柴胡汤加石膏

2、黄连解毒汤合温胆汤加减

3、中焦宣痹汤加菖蒲、砂仁

分列三位仁兄的见解,不是突出谁的水平高低,是展示三种不同的思辨方法,思辨方法不存在对错,正是体现问题的不同侧面。当然,出现三种不同见解,还有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我收集的四诊资料不全,而且每个医者,收集资料的方式、侧重点也往往不同,我们一般讲方随法出,法随证立,中医选方用药根据病因、病位、病机、病势的走向等因素,强调因势利导,所以治法就体现一个医者对疾病总体把握。

通过这次的讨论,我就在想,有没有一种模式,让参与讨论的人,对于同一个患者的病情,在求同存异的思辨过程中,找到某一种标准。想来想去,只能从辨证论治入手。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所有的四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基本性质。而体现辨证论治的就是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所以的辨证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势等基本性质。那么我们讨论病案之前,就可以选定某一种辨证方法。

如以上这个病例,如果讨论之前,大家预定用六经辨证方法辨出该病的基本性质,那么辨证结果偏差可能不会大,即使大家对六经辨证的认识与掌握程度不同,对于同一个病人,不可能把寒辨为热,把虚辨为实。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阅读名家医案,比如我常读《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首先就会选定用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某一病案,辨出是上焦病、是中焦病还是下焦病?是卫分病、气分病还是营血分病?然后再用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方法分析同一病案,最终可以得出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各种方法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不同的辨证方法,都是反应同一疾病的不同的侧面,把不同的侧面结合起来,离全面认识疾病越来越近,就能提高对疾病认识的针对性,从而给出相应的处方,根据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处方有相应的进退,在这进退中往往能检验出不同辨证方法的融合程度,因此,从临床实用的角度来讲,我喜欢阅读有连续多诊的医案。

中医医案,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雏形,唐朝的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零星记载、宋朝的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医案专著开始,历代都有不同形式、风格的医案著作出世,不胜枚举,各领风骚,而人生那么短,精力有限,选几本符合自己阅读风格的医案常读就足已,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只有自己独自临证,才不会被书本所惑、被所谓的名师所惑,独自临证是任何跟师、抄方、读书都替代不了的,一个中医的成长,必须内求,在临床疗效中内求,累积具有自己风格的医案。

作者简介

杏林心声|对于中医医案讨论规范的思考

陈六福,执业中医师,中医经典教研室主任。2015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现工作于云南建水县中医医院中医经典教研室,致力于中医经典经方的推广与临床运用。

|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首发于中医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3.1.1。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