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科学

作者:中医家 2017-07-26阅读:4350次

中医与科学

陈 浩:中医硕士,新西兰中医药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新西兰中华文化学会理事,曾任教于新西兰中医学院,现为新西兰和合中医诊所中医师。学术上,重视中华文化经典的研究,主张中医与儒、释、道、易合参。近年来对《黄帝内经》诊疗体系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推广中医养生也不遗余力。

最近看了质疑中医科学性的几场辩论,代表科学界的有院士何祚庥,哲学教授张功耀和科普作家方舟子等; 代表中医的有名医王教授和中医博士鄢先生,以及文化学者王鲁湘等。这本是件好事,在辩论的过程中,对中医的科学 性与否,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可以充分地放到台面上供大众参考,正是一个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对于辩论, 没有谁来评判胜负,但我整体感觉,代表科学的名嘴方舟子表现自信,挥舞着科学的棒子,十分威风;张功耀不仅 指出中医没有科学性,甚至扬言中医是骗术,应该取缔,这种谩骂和煽动缺乏理据而显得情绪化,似乎与科学态度 背道而驰;何祚庥也不含蓄,直接否定中医的核心理论,即阴阳和五行学说,但从其表述来看,其对中医理论的基 本内容缺乏常识性了解,望文生义,这种对辩论对手的轻狂,似乎缺乏些科学精神;王鲁湘捍卫中华文化和中医的 观点比较有深度,我比较欣赏,可惜他谈得不多;而中医界的代表,虽对中医如数家珍,但对中医的特点没能作简 练而鲜明的表述,没有指出中医与科学的异同,也没有找到与科学沟通的语言,致使相关话题不能深入、被动应战。 对于中医界的代表在辩论中的表现我感到有些失望,在我看来中医是个博大精深的宝藏和智慧的宝库,而中医从业 者对之认识和挖掘得还是相当不够的,被别人攻击甚至羞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基于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我从几方面简要谈谈中医与科学的话题,希望帮助有兴趣的朋友从多角度、 多层面来了解中医。

一,中医是否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对于什么是科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科学观来看,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 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是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 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侠义科学是指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 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探索规律或真理的过程。一般认为科学的历史启蒙于文 艺复兴,始于近代欧洲,其理论层面以牛顿力学为典范,科学的确切历史大概四、五百年。看起来这种科学观是 非常稳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向外探索、求证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但这种稳健的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包容性显然是不足的。而来源于中国五 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人类文明的另一分支,自然不属于狭义科学的范畴。方舟子等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以致认为中医非 科学,其观念大概由此而出。其实中医不应该一厢情愿标榜自己是科学的,如果中医把自己归并于这种相对狭隘的 科学观,理应要接受它的标准和检验,理应由代表科学的人士来给中医的科学性下结论。这样一来,对于中医来说 反而是削足适履、自乱阵脚,并造成大众对中医认识上的更多混乱。

当然,有的科学观比较开阔,可称为广义的科学观,如《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定义科学为“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其实这才是大众头脑里的“科学观”,把科学当作能解释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最高权威,甚至将科学理想化,将科学当作真理的另一个称谓。因此,就广义科学观而言,科学史的范围将大大拓展,除了西方科学史,还可以有“美洲的玛雅科学史”、“非洲科学史”、“少数民族科学史”,当然也可以有“中国科学史”,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就是想把中国的科技文明纳入统一的世界科学史范畴之中。那么,中医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医药领域,当然也可归入科学的范畴。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医这个有别于当代科学的,具有独立、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研究对象,这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因此,总体来说,不同的科学观其实是造成争辩中医科学性的最主要根源。

二,评估中医疗效的标准问题

按照当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了评估一种医疗方案的有效性,往往采取临床研究的方法。有种被称为最佳的研究方法名为“随机对照试验”,按照要求,首先要选取一定数量的病例(或称样板),几百例至上千例不等,再平分两组,一组是试验组,采用所要试验和评估的治疗方法施治;另一组为对照组,主要用于跟试验组比较。试验过程中,同步研究和观察试验效应,并应用客观的指标对两组病例进行检测和评估。 方舟子在辩论中就是引用了国 外的该种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在该研究中,试验组根据中医理论选穴用针刺治疗痛症,观察组不依据中医理论、不依穴位随机针刺。观察评估结果是两组的有效性基本相同,由此而得出依中医理论选穴针刺治病没有临床治疗价 值的结论。

然而,我们要问,对中医的疗效研究能不能采用这种通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呢?实际上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医 的疗效是不合理的。

首先,对中医来说,在临床上无法搜集到相同的病例,或称样板,并且对每一个病例而言也没有一个可做比较 的固定治疗方法。众所周知,中医的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病案的记录,但都是个案的形式,而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 病症施用相同的治疗的记录。正如某位科学家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在中医的观念和医疗实 践中从来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症,当然也没有相同的治法。比如说头痛,有的头痛位于后脑,称为太阳头痛,与肝 肾相关联;有的位于前额,称为阳明头痛,与脾胃相关联;有的位于头侧,称为少阳头痛,与肝胆相关联;有点位 于巅顶,与肝心相关联;有的刺痛,有的隐痛,有的痛而困重,有的时痛,有的早上痛,有的中午痛,有的下午痛, 有的晚上痛;有的遇寒痛,有的遇热痛,有的遇风痛,有的遇湿痛,等等。在治疗上,除做出正确诊断外,选穴上 还要考虑标本、缓急、体质、时令、气候、饥饱、禁忌等等因素,并且严格意义的中医治疗还应辅之以审查病因、 调整不平衡生活方式等,这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疗效。试想,找到两百例各不相同的头痛,而用一组相同的穴位套 餐式的针刺治疗,而不是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施治,这是碰运气,能奢望有什么疗效吗?
中医与科学

其次,相对于当代科学而言,中医属于跨学科的学说,中医至少包括生物学、气候学、环境学、天文学、心 理学、哲学等,以什么标准来评估中医的有效性就变得比较复杂,如果评估的标准没有涵盖上述这些内容,对中医 的任何评估和研究都是有缺陷的,因而是不合理的。

再有,中医对疗效的判断标准与当代科学标准(或称西医标准)不同。中医的疗效是要从整体上来综合评估, 最高治疗原则和目标是“阴阳平衡”,如《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如果不能调整身 体阴阳平衡,则隐患难除,即使疾病暂缓仍有可能随时复发。而西医的标准是攻城掠地,甚至不计后果,以平复主 症为主要目的,而缺乏对具体病症与整体健康的掌控,这种治疗在中医而言是无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举个例子 来解释,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来说,根据病情的浅深和发展,可以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 病和厥阴病,开始的时候,病在表为太阳病,主症可能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此时的正确治法是扶正祛邪,用汗法解表,病可立愈;但如果不能有效治疗,病邪深入则可能发展成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等;就治疗而言, 如果太阳病没有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恶化为太阴病,太阴病却没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的病症,但有腹满而吐、 食不下、时腹自痛、下利等病症,即是说太阴病阶段虽然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的主症消失了,病情却在恶化,而病 势更为凶险。因此,中医的治疗标准兼顾并掌控局部病情与整体健康,大大超越了西医对病症评估的基本观念及其 标准,因此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估中医的治疗是勉为其难的。

当然,中医义理精深,易学难精,中医针灸的水平相差很大,水平高的针灸师医术高超,起沉苛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但人数不多; 水平差强人意的针灸师效果堪忧,却大有人在; 因此做实验的针灸师的水平及其代表性也是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水平较低的针灸师来说,选穴针灸跟随机乱刺真的不会有太大差别,这是中医界值得警醒的。

三,中医与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科学研究的方向可以概括为不断向自然和宇宙的外向型探索过程,正如方舟子所言,科学是不断发展、不断创 新的,可以说科学是个不断否定、发展、再否定、再发展的过程,因此方舟子说现在的任何一个读生物学的大学生, 他的科学知识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达尔文。方舟子也将这一分析和论断应用到中医,其结论是中医是古人的蒙昧的医 疗方法,而且固步自封,至今为止其理论基本没有任何发展,注定是落后的,因此中医可以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 却不能作为医学来推广;现在的医学院的学生的医学知识跟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知识当然可以说已经超越了 两千年前的名医张仲景。其实中医的理念完全不能这样解读,中医来源于中华文化的群经之首《易经》,《易经》的核心理念是三易和 理象数学说,三易和理象数学说可以帮助我们整体认识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三易是不易、变易和简易, 不易指不变,变易指变化、简易指简单明了。理象数与三易是有密切关联的,三易与理象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 理对应不易,象对应简易,数对应变易。理的最大特性是不变,可变非理也,不变方为常、为恒、为纲;象的最大 特点是简单朴实,或者一目了然,或者形象生动,是我们的感官能够直观扑捉到的事物及其影像,比如身象、物象、 标记等,没有比这更简单明了的,因此是简易;数的最大特点是变化,包括序数和八卦数,能直观表达事物的类别 及其变化,因此是变易。而中医是《易经》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医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学说,其实阴阳学说就包含了 三易和理象数的内涵,首先阴阳可以指不易之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而“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是恒常不变的,当然是不易之理;其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阴阳者,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中有变、有生灭,因此阴阳也可以表示变易;另外,阴阳中有象,如“清阳为天,浊阴为 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以至于万物都可以按阴阳来划分,本质上来说一切身象、病症、行为也都可以当作是 简易的阴阳之象。因此,中医的理念用两个字来表示就是阴阳,但其中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不易之理,变易之 数和简易之象。理是易学难明的,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体会才能逐渐加深对理的体悟;象是丰富多彩,不可穷尽的; 象又是随时生灭、随时变化的;理象数是一体的,又是互相转化的,理象数的合一才是阴阳的整体含义,明白了这 些观念才算对中医有个基本的了解。

因此中医包含了科学研究中的事实,这在中医中属于象的范畴;中医也包含了科学研究中探寻的规律,这是中 医中理的范畴;此外事物间的变化和转化规律也是中医的涵盖范围。中医的发展是多维的模式,在阴阳之理上要层 层深入、内省求证,才有可能不断接近黄帝、岐伯、张仲景等圣贤通达圆融的理的境界;在阴阳之象上要不断观察、判断才能触类旁通,逐渐熟练运用阴阳的工具来解读万物,不为万象所惑;在阴阳之数上要利用和把握变化,才能 适应变化、顺应变化、利用变化。

毫无疑问,中医的这些发展观与近代科学发展观是有本质区别的,研究中医的模式当然与科学研究的模式不能雷同。

2014 年 10 月 30 日

| 本文为作者投稿,发于中医家,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3.1.1。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