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医辟谷教程|认识饥饿-饥饿养生(一)

作者:东华禅医 2017-08-09阅读:5119次

禅医堂辟谷教程 | 认识饥饿-饥饿养生(一)

禅医辟谷教程|认识饥饿-饥饿养生(一)

禅医辟谷教程|认识饥饿-饥饿养生(一)

传统中医的微饿养生理论

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主张饮食水谷以补益精气,供给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能量,但反对无节制的强食饱餐。《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又云:“高梁之变,足生大疔”。指出过多的饮食足以百疾丛生,因而提倡“食饮有节”,“谨和五味”,这被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遵奉为正确的饮食观念。

明代医家也多有饥饿养生的著述。御医龚延贤在其《寿世保元》中说:“食宜半饱无兼味,可寿也。”太医刘纯在《短命条辩》里说:“过饱伤人。饿治百病。”明代朱丹溪也提出了“倒仓”的创见,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气,清和则能运。”倒仓论是将人体的肠胃比作储藏谷物的粮仓,认为水谷五味进入体内,必先到达胃部,对胃造成影响。而人们往往被物欲所累,对可口的东西难以自制,摄入过量,胃肠负担过重,致生积滞。过量的摄食及情志所伤,都会损伤胃的消化功能,最终导致积滞、痰饮、瘀血的壅阻,而这些东西均非人体生理所必需,属于滋生疾病的邪毒。

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饿了怎么办?可以喝果汁、吃水果。中医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饭,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为了养生。

禅医辟谷教程|认识饥饿-饥饿养生(一)

现代西医的饥饿健康研究

世界各国的现代西医学对饥饿也有很多研究。

美国学者阿鲁恩·鲁伊通过长期试验,得出与传统中医的类似结论:如果人类采取“少吃”这种饮食模式,能使寿命增加20%~30%的概率。因为轻微饥饿能激发体内潜能,减缓细胞衰亡,使人的新陈代谢处于最佳状态,减少老年慢性病的发生。

日本学者也发现,人处于轻微饥饿状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系统更加兴奋,可促进体内的调节功能,使机体内环境更加稳定,免疫力增强,机体功能旺盛。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报告说,限制哺乳动物的粮食摄入量,可以降低脂肪在体内的不断堆积,能够有效地延长生命周期。《自然》杂志认为,虽然实验对象目前还仅限于老鼠,但对于人类如何减肥以及延长寿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葡萄牙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长期少吃粮食的实验鼠,其寿命可以平均延长30%以上。科学家们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老鼠体内的脂肪堆积大大减少,可能是生命周期延长的决定因素。研究人员曾在酵母中遴选出一种基因,可以延长酵母的生命周期。而此次科学家们在实验鼠体内,也找到了相对应的同样功能的基因。当老鼠消耗的热量减少时,这种基因便会发挥作用,抑制体内脂肪堆积。

总之,关于节制饮食对于维护健康的积极意义,中医西医、古代现代的研究都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