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一则儿童用药安全公益宣传片刷爆朋友圈,视频中主人公浠诺手语无声诉说自己因用药不当致聋经历,令无数网友唏嘘落泪,也让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30万名儿童因抗生素致聋
不安全用药导致少儿突聋并非只有宣传片里的浠诺。有数据显示,滥用、错用耳毒性药物是儿童后天致聋的主因,中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为30%~40%。药害猛如虎,但抗生素使用不当致聋只是中国儿童用药重重隐患的冰山一角。据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的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更高达24.4%,分别为成人的2倍和4倍。
每年3万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
《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指出,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
白皮书显示,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从中毒年龄来看,0到14岁的药物中毒儿童中,1到4岁儿童占比最大。药剂科主任王晓玲认为,因为儿童生理上还没有发育成熟,那么他的肝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他对于药物的处置能力比不上成人。对于有些药,可能他就更敏感,如果用得不恰当,可能受的伤害就会更大。
6000家药厂生产儿童药品仅30多家
救命药为何成了害人药,很大程度上在于儿童剂型的缺乏。我国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20%以上,但目前国内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部分特殊儿童药品甚至供应短缺。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的调查显示,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仅30多家。儿童用药开发周期较长,生产批量小、批次多,工艺也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而利润太低。药物减小剂量,不像卖食品换个小包装那么简单。根据新药审评的有关规定,同样一种药要生产小剂量装,需要报国家药监局审批,提供研发数据来证明确实适用于儿童。目前我国3500多个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剂型仅60种(含中成药),药品中98%没有儿童剂型。儿童药品不仅没有相应的剂型,甚至连剂量也没标清楚。
由于没有合适的剂型,长期以来,儿童在接受治疗和使用药物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孩子生病吃药时常将成人用药片分成几份,有时碾成粉末分成几份喂给孩子,“用药靠掰,剂量靠猜”,实在难以精确儿童用药的剂量,此外,抗生素的滥用,处方不规范等都给儿童造成极大的用药安全隐患。
儿童用药五个误区需警惕
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指出,80%以上的家长都存在用药误区。
误区一:把药溶于牛奶、糖水、粥汤中服用。
由于牛奶、饮料、糖水等液体中含有多种物质,可能会与药物结合,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甚至会破坏药物的结构,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比如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
误区二:擅自调整孩子的用药剂量。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自行调整用量,临床医生指出,如果剂量不足影响药效,剂量太大会引起毒副作用,家长如果发现儿童用药效果不佳,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误区三:为了早日康复 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
很多家长认为药吃得多病好得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吃。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联合用药可能造成肝肾损伤甚至肝肾中毒。儿童联合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误区四:症状消失后给孩子自行停药。
存在自行停药行为的家长在调查中发现最多。由于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自行停药很不科学。特别是服用抗生素,自行停药不仅可能让疾病卷土重来,还会产生耐药。
误区五: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随意服用多多益善。不少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如一次剂量超30万国际单位,可引起急性中毒。维生素E过多会导致出血倾向。此外,维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可能诱发尿路结石等。
一名儿科医生提醒家长,儿童用药首先要求的就是安全性,因此平常给儿童用药,应尽量遵医嘱。家庭常备儿童药品也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弄清楚所备药物的作用、功能,尽可能给儿童选择儿童专用剂型药物。
另外不要擅自增加或减少剂量。以免失去适应的药效,同时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要随意改变给药时间。这是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制定的,以确保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不要任意联合用药。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尽快好起来,就把多种药物一起使用,这不仅可能影响疗效,还会加重不良反应。
家长要牢记孩子的过敏史,看医生买药都要及时告知。前几天微博上刷的火热的“学生拿错药全校寻人”事件就告诉我们过敏何其重要。药店医生担心对青霉素过敏的学生拿错头孢吃出毛病,紧急找到校方告知情况,校方暖心发出一万多条紧急通知三分钟找到拿错药学生,还好该学生只吃了一片,未酿成大患!儿童比较脆弱,尤其需要注意过敏药物,需要家长为其把关!
(本文综合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京华时报、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