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儿童生命,家长往往比自己生病还担心,一旦发热、感冒,就想立即打针输液,想迅速将小孩治愈,岂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将严重危害小孩一生的健康。小病自然痊愈,不仅可以提高小孩免疫力,也可以避免输抗生素带来的药物耐药性。今天,Care君就为你展示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儿童感冒时,家长常犯的几大错误。
1、盲目地沿用老一辈的经验
刘芳,女,2岁,发热,烦躁不安,女孩的母亲听邻居说,发热的孩子怕冷,要多穿一点,多盖一点,出出汗就会好的。到了晚上,刘芳的小脸更红,额头滚烫,没有一点汗,而且右手抽搐,这下刘芳的父母着急了,抱起女儿直奔医院。
小儿发热是常见的病状,发热时孩子机体内分解代谢增强,发热过高时还可能引起神经兴奋性增强,出现惊厥。所以,孩子发热应作降温处理,上医院(关于孩子发烧如何处理传送门:比今年高考题还难的卷子,学霸都给跪了!),绝对不能“保温”!
所以,他人的用药经验要作分析,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不可盲目沿用。
2、频繁地更换抗生素
张晔,女,3岁,反复咳嗽一周,医生诊断为气管炎,并配给红霉素及其它药物。两天后,该家长带女儿又去就医,要求更换抗生素;又隔两天,该家长认为这家医院不好,带女儿换一家医院就诊,要求给更新的抗生素,这样换用了4种抗生素,张晔的气管炎仍未痊愈。
药物要发挥作用,需要足够的剂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即通常说的“疗程”。一个疗程一般为3天或3天以上,张晔没有服完一个疗程的药,就认为这药不好,而不停地更换,这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愈,反而容易诱发病菌的抗药性,从而增加孩子感染抗药性病菌的几率。
所以,要让孩子服完一个疗程的药,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或者做药物敏感试验,确定敏感的抗生素,家长千万不要指名要药。
3、不遵医嘱,用用停停再用用
5天前余先生的儿子因感冒、咳嗽、流黄浓鼻涕,医生配给了抗生素和止咳等药。两天用药后,病情大为好转,余先生想抗生素有副作用,不能多用,就让孩子停服了,结果病情反弹,余先生又把未用完的抗生素继续用,然而效果不尽人意。
抗生素一旦使用,即使病情好转,还应继续使用一段时间,直到疗程完成。疗程未用完就停用抗生素,可能会“放生”一些有较强抗药能力的病菌,它们会死灰复燃,使病情反弹或者迁延不愈。
4、相信最新、最贵的药最有疗效
陈女士3岁的儿子咳嗽5天,经医生诊断为气管炎,并配给青霉素肌肉注射。但是,陈女士不太满意,语调柔和中带有容不得商量的意味:“听说,最近有一种叫“复达欣”的药,效果很不错,是不是可以……
“复达欣”是最新的一种抗生素,价格昂贵。医生考虑的是对症下药,能用老一代抗生素控制并治愈的病,就不用更新的抗生素。因为,滥用抗生素会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对孩子今后生病用药不利(关于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传送门:滥用坑生素,耐药菌株感染竟致命!)。这位女士误以为药新、药贵,其疗效一定更好,其实不一定。
5、相信打点滴比口服更好
有个叫王晓敏的女孩,2岁,腹泻2天,经医生一系列检查后诊断为:轻度腹泻,并配给抗感染的药、助消化药和口服补液盐补液。但是,该女孩的母亲竭力要求医生给用葡萄糖输液。她认为输液比口服药治病快,爽气。
输液,即静脉用药,是直接将药滴注到血液中,能达到快速控制病情的效果。但不是不管病情的轻重一概用之。而且,输液与口服药相比,更容易产生抗药性,下次不输液恐怕很难治愈。而且易感染,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输液死亡。
王晓敏的轻度腹泻,不需要静脉用药,只要口服一些药加上饮食的调整,病情会很快治愈的。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受皮肉之苦和精神上的惊吓,更何况孩子小,控制力差,静脉用药有相对的危险性。
6、小病大医
林正清,男,2岁,流涕3天伴有轻微的咳嗽,经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医生就按普通感冒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可是该家长执意要求用头孢拉啶肌肉注射。
普通感冒常常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上一般选用板兰根冲剂、利巴韦林口服液,大部分患儿能在短期内恢复健康,而该家长误以为用了“重量级”的抗生素加上打针,才能控制病情。其实抗生素头孢拉啶是针对细菌感染的,对付病毒感染不能显示其“重量级”的作用,所以没有必要“大医”的。
7、成人药减量服
许多家长不懂儿童用药之道,按照自己的用药经验把成人药给孩子吃的家长也不在少数,而成人的药物90%以上是没有儿童专用剂型的,通常只是写:儿童酌减,请遵医嘱等等。
殊不知,儿童虽是成人的雏形,但不是成人的简单缩影,儿童的各系统都未发育健全,贸然使用成人药品仍不免对其产生危害,有数据统计,儿童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是成人的2倍。
在此提醒家长,给孩子服药尽量选择儿童专用的剂型,以免给孩子肝肾造成负担。
综合上面7条,单单感冒来说,家长对儿童用药就有这么大误解,更别说其他重病、大病了,有医生反映,最难治的不是孩子的病情严重,而是家长坚持己见,不听医嘱,胡乱用药,造成治疗上的阻碍。
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适合的治疗方式,每种疾病也有每种疾病相应的治疗办法,面对疾病用药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更多的考虑针对性的用药,才能更好的为孩子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